張海打算在西部邊界上打幾仗,不然,通向西域的大規模工程就根本無法有效施工。
不過劉洪濤再三權衡了許久之後還是反對張海在新朝八年春節前後就這樣做。因為任何戰事都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情況來進行的。如果與擁有四十萬以上人口數萬大軍的衛拉特諸部開戰,是以大軍展開像新朝三年那樣的大兵多路掃蕩性攻勢一舉解決對手,還是隻抽出部分兵力和對手與那些敵軍交戰?又或者像不久前的那樣以公安軍和已經抵達的工程部隊挑釁對手?如果是後者,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工程會不會一開始就受到幹擾?
“其實按我的想法,西域的工程行動可以明年才開始大規模的動工,修到嘉峪關一帶的時候可以暫時停一停,多在邊關完成一些建材工具以及糧食方麵的儲備。到了大後年決定性的戰役將要展開的時候,進攻之力量先於修路。並不拘泥於“兵馬未動,道路先行‘。書上說‘擅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說的有些玄。我的理解應該是一打就應該把對手一打到底,不給對手喘息之機。我也研究過史書,隋唐年間的改朝換代是王朝末世多方爭霸,可那李家在短短幾年內就擊敗了眾多對手完成統一之勢,看當年李世民的作戰行動,就是不給對手以喘息之機。勝勢形成就要一打到底,而不是像一般將領那樣,總顧慮‘我會不會因為疲兵被襲或者輕兵冒進’一類。因為敵方的態勢和可能的變化,往往是我們難以預料的。。。“
劉洪濤坦然的態度還是說服了張海。張海仔細的回想起來:新朝這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實際上就進行過南下越南、北掃關外、征服日朝、跨洋攻略和至少三次規模不等的內部“堪亂“作戰。這些一邊倒式的一係列神跡會給周邊帶來什麼樣兒的影響是張海難以估量的。會不會遙遠的斯拉夫、奧斯曼、薩菲、東歐、西歐那些戰成一鍋粥的勢力已經暗中聯合起來了?這種可能性雖然很小但並不是沒有。
新朝當年的掃北還有“六合觀戰“給西域中亞一帶不少勢力的震懾卻是自己在奏報中都能夠感覺到的道的。
如今不要說是西域中亞一帶,就是河西中原王朝也已經丟失了很久。新軍主力部隊雖然在新朝三年的戰略決戰中幾乎是殲滅了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不過當時冬季決戰中並沒有向衛拉特蒙古諸部展開進攻。而是大致以阿爾泰山一帶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原有分界線。
在蒙古高原西部邊界上,新朝隻有零星巡邏的邊防公安軍人員。大多以數百人左右的營為單位,而且在冬季的時候寒冷的高原西部幾乎是不設防的。
新朝三年的那場戰略決戰給了衛拉特蒙古各部帶來的嚴重震懾還曾經遠在張海的想象之上。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或者準確的說漢人王朝:是除了貧苦地帶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一些藩屬以外最沒有實際存在感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