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萬裏的歐亞大草原上,漠東蒙古對漠西蒙古就像漠南蒙古對漠北蒙古一樣大多有些歧視之心。
在草原人的心中:像當年的大元那樣入主中原是最為榮耀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這點,那挨著漢人的地盤也多了很多貿易的通道,聽說天啟二年之後依然可以時常越過長城打打那裏的秋風。那大漠以東的地盤據說還有一些水草非常茂盛和豐美,就算在冬季也一樣能放牧的地方。
因此自明以來的曆史上:往西跑的蒙古人被視為競爭中的失敗者。而曾經打跑過遼國也打跑過林丹汗的更東方向的女真各部,在漠西蒙古各部眼中多少也有些敬畏。再看到皇太極手下這些人裝備和射術之精,就從來沒有等閑視之。
最初的時候,看到這些總共不過一千幾百男丁的外來戶,庫特部為了共同進退,聯絡了準葛爾與和碩特的各兩千主力以四倍的兵力聯手將皇太極所率領的疲憊不堪的殘部圍困起來,要求這些“女真人”獻出身上的至少一半鎧甲。
皇太極等人在絕境中萬般無耐之下,決定以決鬥的方式來定輸贏,大致提出的原則是:衛拉特蒙古各部從族中抽出十名最精銳的勇士,還可以主動派出使著在皇太極等人所率領的隊伍中選出十名普通官兵,也就是說:用衛拉特蒙古中的各部最精銳的勇士來對付皇太極手下一般甚至偏下的士兵。
其實皇太極本來是想說:對手三部可以挑出十二個勇士,而皇太極一方隻出三個人,看看在這決鬥場上:四倍兵力的衛拉特人在這樣十分有利於兵力優勢的小規模交鋒中,能不能四勝一。不過這種說法對於草原人來說侮辱人格和挑釁的意味太濃,就換了一種說法。
皇太極同蒙古人打過很多交道,不論是做為對手還是做為戰友。在皇太極還有很多滿州有識之士的印象中:蒙古人實際上是比滿州人在性格上是更為合格的戰士。
如果雙方得到同樣的裝備和訓練,並且擁有差不多的指揮,那麼心思淳樸的蒙古人要明顯優於受漢人影響比較多心思也未必單純的滿人。
可是差距就差距在滿人融合了遊牧民族和漢人的優點,在組織和訓練乃至裝備上經過十幾年的準備在很久以前就早已超越了缺少職業化軍隊的蒙古人。
衛拉特各部對於滿州人來說是陌生的對手,但是如今跟隨皇太極從險惡的環境下逃亡出來並在嚴酷的作戰中淘汰掉不少人的隊伍,幾乎個個都是披甲戰兵中的精銳。雖然並非人人都是行營護軍那種精銳,但也決非一般滿州官兵可以相提並論。在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而戰的決死鬥誌之下皇太極相信:隻要對方抽出的十個人不是堪為將領的萬裏挑一的頂級高手,那麼身邊的這些官兵們必然擁有很大的勝算。而對手是絕不敢拿那種萬裏挑一可以承擔親衛通領或者大將的人物出來執行這種決鬥性的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