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遠征後勤(1 / 2)

“不計屬於營的輕炮;如果新軍主力部隊的旅和旅以上中重火炮按照每門炮三百發左右的攜行標準計,那僅僅是二十七個基本旅群的近一千三百門中重火炮就需要四十萬發左右的中型炮彈,不計包裝也得有五萬石以上,大概相當於八千到九千輛馬車。如果獨立重炮部隊和獨立重臼炮部隊也跟著去,重臼炮不拘泥於三百發的基數標準,而是彈藥與火炮本身的重量比重,那麼就至少需要上萬輛尋常三馬車才能夠拉的動了。”

幾萬輕型馬匹馬和一萬輛馬車對於如今的新朝來說其實也算不得什麼。不過如果進行超遠距離的遠征還要考慮到大量的糧食需求。

張海又在白紙上大致粗算並思索了許久。他想起了夢溪筆談上一些畜力運輸和馬力運輸的比較。

即便在人力相當廉價的古代,畜力也終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人力,甚至連中國不少地方的鄉村也是如此。這必然是因為畜力在“負多而費寡”方麵擁有巨大的優勢。按張海的認識,在可以放牧補充的情況下,人馬在相同強度的運動中所消耗的給養占體重比例大致相當。然而馬料的成本隻有口糧的三分之一到四成左右,這成本上的優勢在傳統王朝看來,差距是相當懸殊的。

不過,張海自從起事以來卻對兵事有獨特的理解,這種理解也傳給了親自負責兵工係統的柳香。

“如果沒有別的運氣,馬力不能再增加了。連同輔兵在內的十七萬大軍以及五萬匹馬就是很多地方後勤通道上的極限了。我們隻能在人力後勤的方麵想辦法。在使用準一類軍用口糧的情況,隻要飲水有保障並使用馬車。人力車拉行的七石馬車攜帶的軍用口糧可以攜帶四個月軍輜了,這就能夠滿足兩三千公裏級別上的戰略自持後勤了。“柳香忽然說道。

當年的柳香也是跟隨大軍一起行動,並負責勤務方麵的重任。當然隻到馬車後勤有著極大的局限,人力車更是如此。在很多地方車輛的行進都十分顛簸和困難,如同在沙漠裏行軍一樣。要是攜帶火器一類的東西,每年能夠行軍二十公裏就算不錯了。可是隻要能夠憑借自持後勤走出河西走廊這個“深井”抵達河中一帶,那麼一切問題都好說了,至於成本與花費?這實際治下擁有一億幾千萬人口,並且經濟還在很大程度上恢複的新朝根本不是個問題。

張海與柳香兩個人在工作方麵言談了很久,可不論怎樣計算,在沒有提前後勤建設的情況下維持十七萬上下的騾馬化車輛化水準的大軍跨越兩千公裏以上的障礙去進攻中亞都麵臨一些不可預料的問題。這也難怪當年的金國遠征西遼的時候,有隊伍竟然在沒有沒有接戰的情況下就因為後勤問題而不得不失敗而歸。

這歸來的第一夜,張海罕見的沒有與家人同樂,並像過去那樣的悠閑自在,而是在討論工作了很久之後漸漸的進入了夢鄉。

在睡夢之中,張海夢到了自己率領浩瀚無邊的大軍行進在荒漠戈壁之上。這前後不見尾的規模龐大的隊伍在張海的印象裏似乎隻在敵軍那邊存在過。在自己這麵就有這麼多人馬,存在這前後不見首尾的隊伍卻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