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早上起來之後一般是先去一直就在西院忙碌的李千蘭那裏有沒有什麼消息。一夜的時間,說不定有些並非十萬火急但卻也很重要的奏報就可能送來,而不會被耽誤。
李千蘭等孩子們這些年來處理奏報已經比較井井有條。大致分成三班倒班職勤,基本上送來的奏報就是沒有緊急標簽的,也基本上能在最多不超過八個小時的時間內就能做出有效的處理,而通常是三四個小時左右就能忙完了。包括總結和檢查在內也不過五六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其中一封奏報雖然不是什麼緊急的邊關消息,但也被張海送了過來:“聖主:西北邊境邊關傳來的消息。。。”
張海不由的楞了一下?“西北邊關傳來的消息?是那葉爾羌部?大軍剛剛結束行動主力回師不久,一些人就有些皮癢啊。。。”
張海其實本來不打算對西北等地用兵,而是在兩三年後再舉大兵進行一舉定乾坤的行動。不過如果要在近期對西北用兵,張海也並不反對。
如果目標僅僅是河中那一票。一個暫編師群的新軍主力部隊就應該是穩贏。其實一個旅就能夠達到目的,隻不過多少會有些風險不便分兵罷了。
“如果是邊關的戰事,我想駐守在那裏的人是沒膽量不以緊件送報的。”柳香說道。
新軍的驛報實際上一共隻有兩種:急件和非急件。任何形式的舉兵叛亂,陰謀造反,任何規模的邊關襲擾,甚至任何形式的嚴峻瀆職等都可以用急件的形式傳來。這種奏報送往南京的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七八封而已,有一封就算是不錯的了。大多是地方上群體性事件這種事情一類的。
這種奏報一般不會攢在一起發,用的是十分優良的好馬以及馬術精良的通信員。不靠接力傳消息,僅僅是人證換馬南下的情況下晝夜速度可以達到日行千裏,最多的情況下不超過六天就能夠抵達京城。達到“八百裏加急”也達不到的標準。更不要說所謂的“八百裏加急”根本就是接力傳信,而不是人證傳信。如果隻論消息的接力傳信速度,那麼則可以達到日行一千五百裏,此時新朝控製區內的任何緊急信息可以在四天左右的時間內傳達到京城。
而一般的非急件,實際上就相當於過去日常通信很少用,隻有在外敵入侵這種罕見大事上才會用的“八百裏加急”。一個時辰一個二十五公裏左右的驛站,再加上夜間急行二百裏左右的距離。
信箋一般還是由輪值的一名女孩兒親啟,以防止意外。然後再交由李千蘭及張海等人閱覽。
新朝行文用書反對“官八股”而講究白話直言,官僚體係極為簡單也能夠保證這一點。
信箋中的大意是衛拉特蒙古幾部首領的使者已經抵達邊關,遞交了信函,請求入境。新朝的一個規矩是凡此類事情要將當地使臣隊伍留在邊地招待一段時間,以便請示。
這消息大概也不過六天左右的時間就傳到了南京,回信也不超過半個月。因此是張海等人在訂立類似的規矩的時候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