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駐軍哈密(1 / 2)

做為新軍主力精銳部隊的先鋒旅不少人都參加過新朝三年的南征北戰,對當時滿州老弱婦孺們的頑抗心有餘悸。再加上初入西北重地時的一係列遭遇,使得官兵們對這些異域既不同文也不同種的當地人抱著最大限度的戒意。

盡管西北冬天還沒有過去,天氣是那樣的寒冷。先鋒旅所過之處,所有殘餘的老弱婦孺都被迫重新集結起來並按照年齡與性別重新編組。所有有一點兒戰鬥潛力的少年、不算太老的老人、健婦都被單獨編營以更方便的進行管轄。

讓官兵感覺到一絲安心的是:這舊疆之民雖然與中原之人即不同文也不同種,可是在暴力威脅麵前僅僅隻有少數少年選擇了反抗,在被當場打死極少數人之後,這些異域民眾就最多僅僅隻有憤怒或恐懼的目光,而沒有更為暴烈的反抗了。不要說同當年遼東的滿州人相比,就是同當年南方漢地的一些“頑固硬地”相比,民風似乎也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強悍。

僅僅隻有一縣之地的哈密一帶並不算太大,而且這裏的人均農業資源似乎要比中原一般地方強出不少。這使得諸如“戰略村”“集存並屯”之類的策略沒有遇到太大的現實障礙。殘留在哈密一帶的大概相當於中原一縣之地的人口最終全被集中在了哈密城其附近,並由先鋒旅輜重營與第四營兩個營的隊伍聯合看守起來。

劉洪濤並不是一個冒進的人,他明白要穩妥收複整個舊疆並做為西進的重要戰略據點,殲滅葉爾羌諸部並不是最為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站穩腳跟,並充分利用起當地的資源。

因此在出征的計劃中,並沒有以最大速度展開行軍和突擊,以最快速度搶占葉爾羌城的想法。

哈密是嘉峪關向西地一個大規模的人口聚集地,雖然因為不太充分的“堅壁清野”不少人口和糧食都轉移走了,可還是有不少存糧留了下來。在這哈密附近的不少森林和草場也不再是猩猩峽附近那令人恐怖的近千裏荒蕪之地,在這寒的冬季仍然有不少野生動物出沒。這些都為這一帶做為經過河西走廊最荒涼的地方的重要後勤據點提供了基礎。

先鋒旅沒有急著向西展開進攻,而是在哈密一帶駐紮下來,並在湊足了能夠讓另外一個旅群的人馬獲得至少一年的給養乃至淨化過的不少幹淨的飲水之後,向後方派遣負責通信聯絡的快馬通知後續部隊的跟進。

按照事先的預案,在先鋒旅於哈密一帶紮下腳跟之後,王光所率領的成都步兵旅差不多也應該抵達了肅州嘉裕關一帶,在收到傳信之後,就會攜帶足夠的給養展開跨越千裏荒漠的進軍,並做為先鋒旅後方最重要的鞏固隊伍。

雖然哈密一帶要比內地不少地方更靠北,似乎和遼東一帶差不多。不過當最為嚴酷的苦寒季節漸漸過去之後,在正月過去之後也似乎並不那樣的酷寒了。

白天陽光普照之下,一些曾經結冰的河水也漸漸解凍。在挖井的時候,出來的水也不再會像隆冬時節那樣迅速凍住。而在向後方聯絡的偵騎出發近一個月後,成都獨立旅負責人員回信的先鋒騎兵也在早春的時節越過了千裏荒漠,抵達了哈密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