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殘金之滅(三)(1 / 2)

李少華雖然身為旅長,但也同樣並不忌諱參加一線戰鬥。尤其是新軍旅規模的部隊大多有完善指揮鏈的情況下李少華也並不擔心出什麼意外。

青年旅獨有的燧發長槍再配上長刺刀之後,從槍托到刺尖的長度足有接近兩米的高度,比18世紀的尋常帶刺刀燧發槍還要長出一成左右。這個長度也是此類兵器最能夠發揮出刺刀所長的一個極限。

在實戰對抗性的演練和拚刺博擊之中,外加上一些實戰經驗總結,新軍主力部隊也逐漸確定了普通官兵短兵拚刺戰的一些原則。

實戰對抗中,甚至是在演練對抗之中,很少有人能實現那些理論上的“見招拆招“。就像實戰中的戰役用兵,也往往不是”見招拆招“,而是以自己的一種經驗直覺還有原則為基礎的快攻。

就像巴巴羅薩時期的德軍那樣:寧願喪失一些戰役通信和戰役保密性,也要確保它的“及時性“使在動態的進攻中使對手來不及做出反應。

拚鬥中,官兵們在長時間的對抗性格鬥訓練之下已經逐漸的掌握了一些條件反射的基本原則:利用刺刀比較一般類似長度的兵器要沉重,不容易被格檔開這個優勢,盡可能的撚住對手的兵器並從內部快速攻擊,同時盡量雙手用力使兵器不太容易被不那麼有力的格擋擋開。或者在各種複雜的威脅之下條件靈活的抵禦住或泄掉對手兵器的力量實現突刺。

優良的鎧甲防護裝具也使得對手的長兵刀刃或刺刃很難輕易對青年旅的官兵們構成傷害,而青年旅沉重而有力的長刺刀卻能夠破開任何位置的敵軍鎧甲並有效的利用三棱刺刀的優勢“見血放血“。

長刺刀在實戰中的獨有優勢使它並不遜色於一般用於格鬥的長兵器多少,甚至白兵突擊效果遠遠好於新軍主力部隊中常見並做為輔助武器的“套管鋼矛“

如果說要是在正常的情況下,青年旅的官兵們憑借訓練和士氣優勢即便對這些後金殘敵即便有優勢也不可能贏得壓倒優勢的話。那麼在整個後金殘軍在猛烈的火槍和重擲彈的轟擊之下遭受了沉重打擊的情況下,則顯得幾乎是一邊倒了。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頗有臨敵經驗的後金軍官們還是做出了盡可能正確的選擇,原本企圖四處應敵的後金大陣迅速向中央塌陷而去,企圖重新集結成一團。

然而當殘敵脫離一線之後,在李少華特殊號聲的指引之下,還沒有把燧發長槍中的待發彈丸打出去的官兵們又展開了一陣猛烈輪番開火,那些威力巨大的一兩重彈繼續彈近乎無虛發的飛入了人群之中,讓看似十分密集的隊形再一次成片的倒下。

此時的皇太極,早已不打算繼續頑抗下去了,他企圖命令隊伍投降,可猛烈的打擊帶來的混亂,竟讓軍令都無法有效的傳達。

幸虧在這個時候,原本有著一絲拚死搏鬥的後金殘軍在付出了過半的死傷之後,終於喪失了繼續頑抗下去的勇氣,像很多曾經的新軍主力部隊手下的敗軍一樣趴在地上準備等死。

這個時候的皇太極才終於有了機會站起身來。他雖然知道麵對在戰鬥中不太喜歡留俘虜的新軍主力部隊,這麼做的結果很可能是被密集的銃彈所集火。可還是願意冒險,不然的話這本來就不算多的部眾很有可能在那些強敵不分青紅皂白的掃蕩中所一一屠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