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應對那強敵的問題。我還希望這種兵器能夠成為對付多種目標的通用兵器,可以替代槍銃的作用,也可以替代炮的作用。這樣才能讓你們把最大限度的兵工資源投入到這個兵種的新建和擴充方麵最大限度的增強實力。就以替代火炮的性能來說吧:海戰中要打穿百步以外一英尺厚的橡木板,也就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戰船常見的龍骨與船板厚度,在攻堅戰鬥中要打穿百步以外一英尺左右的城牆垛口或窗邊牆壁並給裏麵的人造成一定威脅。在野戰中要對付可能的車輛防護裝具等等。這些都需要威力巨大的火器,僅僅是尋常皮炮或輕炮的威力是不行的。至少要六到八磅左右傳統滑膛炮的威力才行。而要達到這個威力級別滑膛炮性能,那麼也隻能使用一磅重大小的線膛炮,並且還要強裝藥到鉛彈瀕臨融化的邊緣。同時: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器的射程也可以延長到中重火炮的射程範圍內,不懼在能夠有效威脅的距離上同敵人的遠程火器對抗。。。”
李峰接著說道:“所以我希望:雖然這種火器的尺寸與製造標準不太符合你們的規製,但也有其理由和標準,不要進行任何形式的精簡。而且人員的訓練和隊伍的組建,現在就應該開始著手準備了。最為優秀的火器,我們必須把他交到技能最數量作風也最勇敢的人手裏才能發揮必要的效能:要知道,新朝主力部隊雖然裝備精良,但也基本都是由訓練最為優秀和最為勇敢的人組成,才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這一點兒我想你們是明白的。。。“
李峰的一些有關技術的看法最終得到了包括腓力四世在內不少人的認同。
當然,一件兵器如果沒有經曆實戰的檢驗,誰也沒有信心大規模投入到量產之中。
“我能問一個有可能事關機密的問題麼?”李峰忽然說道。
腓力四世想了想後回道:“說吧,我想我所了解的都可以告訴你。我想你也不會提出一些太過頭的要求。”
“你們的兵工場,我是指整個帝國範圍內包括為海軍修理火炮等等都算上,在全負荷運轉的情況下每年可以生產多少傳統意義上的槍炮?按照我們的單位,哦,全符合運轉四五年就夠了。”
這種問題讓不少人都麵有疑色起來,開始有人懷疑李峰等人的圖謀了。不過當腓力四世想起李峰一行人都在自己的控製之下的時候,並且這種問題還不太事關緊要,就回道:“陸海軍相關隨軍工匠們也都算上,按照你們的單位每年可以生產五萬石左右的槍炮。”
腓力四世的話讓李峰吃驚不小,他猜的出來:這位國王不會在這種問題上實言相告的,恐怕至少也得打三四成折扣。可是每年五萬石大概幾千噸上下的火器生產能力幾乎相當於南京一帶幾百萬兩銀子的產值了。在自己離開的時候,皇城兵工場也沒有這麼大的產能,可能還要再發展三五年才會有。也就是說億萬人口的中國,整和與升級原來的鐵匠與兵工體係幾乎要努力七到十年左右的時間,才不過接近了西班牙一國的兵工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