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班牙帝國開始重震雄威的時候,張海所率領的新軍主力在出發後經過長途行軍終於在冬季到來之前的新朝九年深秋越過了無數荒漠和草原乃至高山,來到了舊疆邊陲並完成了同劉洪濤還有王光等人的會師。
能夠在入冬以前完成長達近九千裏的行軍是有些出乎張海還有不少人的意料的,全副武裝進行每日百裏左右的行軍就是對於新軍主力部隊也是一種考驗,而此時跟隨大軍出征的隊伍有很大一部分並非新軍主力野戰部隊,而是有不少工匠及其家屬,按張海以前的看法,這樣的大軍能維持每日七八十裏的行軍就不錯了。
然而在行軍的過程中,前鋒部隊為新朝大軍所了比計劃中還要充分而細致的準備。張海也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這舊疆乃至西北一帶在認真籌劃一次遠征的時候所能提供的後勤支撐。
隊伍行軍的過程中不僅有安排好的駐紮地和給養,還有動員起來的多達二十餘萬當地人及西北支前人員組成的力役部隊負責減輕大軍行軍時的負重負擔。
在整個大軍保持了嚴密的組織力和監察力的時候,基層部隊各軍官也認真的分配每個人的負擔。體力差些的人負擔適當輕一些,體力好的人負擔適當重一些。在科學合理的安排下絕大多數人做到了不畏遠行的艱辛。
這樣的情況下,規模龐大的主力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行軍長達近九千裏。
張海也十分清楚:這種自己控製的地盤下靠短時間內的存糧透支帶來的後勤供應能力在進入到敵對地區之後就是難以持續了。
九個師群加上配屬到各師群之內的勤務部隊總計十九萬,如果加上衛拉特仆從軍則多達二十四萬人馬。這些人馬還大多數是配有馬匹的車隊或騎兵。如此規模的隊伍使新朝大軍在抵達舊疆邊陲還有新占領的哈薩克斯坦之地後不得不分成三個戰略集團展開行進以減輕壓力。一路在人煙相對比較密集的北麵,張海與劉洪濤親自率領的兩路主力在中亞的主要的南部農耕帶分成前隊和後隊展開推進與掃蕩,清理這一帶的大多數人。有些事情不方便新軍主力部隊去做的,就交給巴圖爾等衛拉特仆從去做
完成了換裝的李少華所率領的南京青年旅配屬暫編第七、第八、第九師並配顧實汗的兩萬人馬組成七萬左右的人馬沿著河中草原的北部一帶展開進攻。
這是新朝西征部隊中力量相對比較弱的一個戰略集團,但包括仆從軍在內九萬左右規模的人馬實際上也達到了某種後勤上的上限。北路軍的三個師群十個旅群中的每一個旅群幾乎都有確保對敵主力集團取得優勝的戰鬥力。而每個旅內的營群都有抗衡大規模敵騎兵集團襲擊的能力。
這使得李少華所率領的北路軍在對楊吉爾汗的進攻中幾乎完全沒有顧慮,為了追求在廣袤的哈薩克草原上最大限度的掃蕩對手。李少華參考當年新軍南征北戰與平定西南時的經驗大膽的把隊伍分成一千餘人的營群所組成的隊伍形成幾十路人馬展開連綿千裏氣勢恢的“拉網式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