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快向北!西北方向約五裏!”這時候負責偵察指揮的航空第一大隊的幾個的熱氣球都不約而同的向地麵牽引人員發出了信號。
按照航空隊伍的一般原則,因為空中人員擁有廣闊的偵察能力,所以也擁有相當大的指揮權限。
可是當熱氣球升到一兩千米高度的時候,一分有餘粗細蠶絲引線自身就有數十千克的重量,還要承受巨大的風阻,即便在氣象良好的情況下拉動熱氣球也要承受巨大的力量。
此時的新軍主力部隊已經有了足夠的畜力進行熱氣球牽引,但是按照航空隊伍在演習與實戰中總結的經驗:合適的氣象環境與微弱的風向下讓一匹中型馬以全力牽引一艘中型熱氣球或許勉強不出問題。但是如果讓兩匹中型馬全力牽引一艘中型熱氣球向一個方向運動,那一分粗細的蠶絲線就有被拉斷的可能。當然,為了防止意外的勁風造成事故,航空隊必然需要人力推動的車輛壓陣,這就使得熱氣球的最大移動速度做高不過相當於小跑速度,要移動兩裏左右的距離差不多需要八九分鍾左右的時間。在航空。熱氣球上當然也有一些備用噴推裝置和吊帆,但是這些裝置很難起到飛艇那樣的動力作用,能讓熱氣球自身的移動跟上地麵牽引人員的移動就不錯了。
就在上風處的航空熱氣球部隊在牽引車輛的牽引下向預定方向移動的時候,城內守軍的熱氣球已經完成了充氣開始徐徐上升起來。
值得慶幸的是,通過望遠鏡的觀察,第一航空隊的官兵就能判斷處這些熱氣球的規格大致是輕型的熱氣球,不會攜載太過猛烈的火力。而且在高空訓練及適應的準備方麵,航空隊的官兵們都相信這些東施效顰的敵人不會有太強的能力。
雙方之間的距離剛剛接近到航空火箭的邊緣的時候,第一航空隊麵對開始升起來的守軍熱氣球不得不在高空展開了遠距離火力。因為人們清楚:這二三十斤重的大號火箭的精度在幾裏遠的距離上本來就不怎樣,打固定目標還麵前湊合,如果是向空中運動中的目標開火,那麼命中率就會低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藍色天空中閃出了點點白煙,十六部航空熱氣球將攜帶的九十六枚中型火箭在並不算長的時間裏就如蜂群一樣出去。這些火箭安裝了比較精至的“可調定時引信”,當然因為不可避免的測距誤差和火箭本身的不穩定性,在經過了兩年多的測試與完善之後也隻能勉強達到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左右的攻擊精度。火箭從三四裏遠左右的距離上發射,在距離敵陣約幾十米到二百米之間的距離上發生了爆炸。用於戰鬥部爆破的黑火藥藥量很小,但也勉強可以把散彈飛散開來。這樣就讓九十六枚航空火箭中的五千多枚輕鉛彈擁有了短銃手槍彈一般的初速。
因為散布過大,空中飛落下來的“火箭霰彈”覆蓋到了二百多畝地大小的範圍內,讓守軍航空熱氣球及相關護衛的幾百名敵軍負傷六人而已。麵積不小的敵熱氣球則根本看不出中彈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