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遠征近東(1 / 2)

“兩千名神箭隊官兵?這。。。”劉洪濤有些愣住了。

在他想來:這種根本沒有絕對把握而且損失風險很大的行動,是不可能讓近衛部隊的精銳主力大半集中過來冒險,那樣風險就太大了。

不過這個時候張海卻鄭重而平靜的說道:“伊斯法罕城下的惡戰讓我思考了很多。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新軍主力部隊的指導原則都是以“正”勝“奇”,是因為論在戰役還是戰略方麵:我軍的綜合力量都要強於對手。起事早期的時候我們的力量雖然也處於弱勢,但是真正有些危險的也也就是第一次青州之戰的那些時候。如果把發展能力和機動隱蔽等方麵的能力考慮進來,我們在戰略上還是相比對手占優,這是我們僅僅四年左右的時間就能橫掃‘天下’的根本原因。可是這一次遠征,我軍雖然在戰術和戰役上依然占有明顯的優勢,可我們麵對是一個遠非東方可以相提並論的文明集團。我軍在戰略上並沒有多大的優勢,而且如果還有可能是劣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前那套以穩為主的作戰方略就不對了。隻要是承受的起的險,我們都值得冒。隻有根本無法承受的危險我軍才需要回避之。我想:我這裏的近衛主力官兵如果出現六成左右的覆滅性損失,那的確是一個有些嚴重的後果,然而這個後果卻不是無法承受的。我軍不是這些西域政權一樣完全依靠暴力才能保證治權的朝廷了。隻要留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種子,重新恢複起來應該是並不困難的事情,而且,我還覺得僅僅靠左路集群的力量有些太單薄了。要在並不算長的時間內打敗這樣一個二百年來的陸海強權,至少也需要八到十萬人左右的力量。這一次回去,你不用帶著來的這少數人返回前線了。我率領大軍合兵一路,一通西進吧,這樣至少才保險一些。而相信:敵人再強大,意外在多,也應該沒那麼容易給十萬左右的新軍主力部隊集群帶來什麼影響。”

聽到這樣的話,劉洪濤也不由的有些感動:他這時才終於明白了在張海的心目中:西征是一項值得一定程度上付出一定冒險代價的“事業”,遠遠並非尋常王朝君主那樣的“開邊遠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海甚至不惜以身犯險,或者拿出最為核心的力量。因為誰都清楚,瀕臨西洋的情況下,遠方的強敵極有可能通過海路以並不算長的時間內來援。

“既然風風火火的回來了,就抓緊時間把繼續向西的方案確定下來吧!”張海忽然提醒道。

就這樣:在新朝十年的早春,三月的黎明來臨之前的時候,張海在剛剛結束伊斯法罕城外圍之戰的情況下就確定了全軍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向西進攻的決心了。因為他知道:時間每耽擱一天,就有可能給隊伍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留下的大軍規模約為近四萬人左右,大概包括從工匠營與非戰鬥人員中補充了人員的暫編第三師的近兩萬人;工匠營為核心的輔助部隊萬餘人,還有近萬左右的傷兵。其中真正喪失戰鬥力或需要較長時間修養的官兵大約幾千人左右。這三四萬左右的人馬,確保了隊伍在遇到一定意外的情況下也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並且中重炮兵的主力也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