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東歐決戰(二)(1 / 2)

北路集群完成集結並展開出發的地方在一個被翻譯為哈爾科夫的小型古鎮。此時的哈爾科夫原本是個不很重要的地方,俄國與波蘭在1655年的戰爭之後才開始軍事化,並在18世紀俄國經濟與人口大發展的時代才成為一個經濟重地。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北路集群的作戰地圖上這樣一個沒有象樣城堡的小鎮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地標。不僅僅是如此,其他一些山川河流的地標名也似乎很讓新軍官兵們感到不知所謂,似乎不是來自這個時代。

當然在這個時代,這裏依然位於俄國與波蘭勢力的交界地帶。經過幾百年的變革,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維持類似17世紀的西部邊界,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民族與文化的交彙與分界。

在哈爾科夫西麵千裏之外的基輔則是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東歐名城,是第一個俄羅斯民族國家基輔羅斯的誕生之地,然而早在16世紀的時候,崛起的波蘭人就占領了整個烏克蘭,甚至把俄國一直趕出了伏爾加河以東,比後世的希特勒勢力在1942年的邊界還要靠東。17世紀以來波蘭的外交形勢因為自身的自大越來越不利,莫斯科被俄軍收複之後波俄實質上的邊界重新回到了類似幾百年後的國境邊界附近。

而此時的基輔,也顯然成為了波蘭人一個重要的後勤中心。

然而在北路集群主力經過十多天的行軍逼近第聶伯河之上的這座名城的時候,哥薩克人與波蘭人的襲擾卻漸漸減少了。對此李少華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妥。因為在之前那些企圖“疲兵”的敵人也付出了足夠的代價,碰了足夠多的釘子。李少華也十分清醒的得出了結論,並在渡河之前對眾人說道:“這些日子以來敵軍雖然摸清了我們的作戰能力,但我們也沒有什麼可畏懼的,我想他們是不會去守第聶伯河了。如果我是敵軍的指揮官,又有主動挑釁的勇氣,那多半會把決戰選擇在河西,並在河畔我軍的炮隊及輜重沒有完全能夠或河的時候同我們決戰。所以,在渡河的時候,我們並不能掉以輕心。。。”

第聶伯河外情部在幾年前的時候就有過專門的調查,這條在地圖上看似如同天塹一般的河流實際上遠起不到長江那樣的作用和地位。河流的水量遠不能同長江相比,而且在河流的大部分地段大部分時間,都不超過兩裏左右的距離。這就意味著:在近代,炮火部署在河岸就可以有效的封鎖河流並支持對岸的戰鬥並進行火力準備;在現代:輕重機槍與平射炮步兵炮就可以有效壓製對岸的火力點了。也無怪乎在1943年德軍依然沒有燃料危機,並且戰術戰鬥依舊對蘇軍擁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都能讓蘇軍反攻過第聶伯河,它確實是一條雞肋的防線。

北路集群在抵達河岸的時候並沒有像跨越伊斯坦布爾海峽的近衛部隊先鋒主力那樣決定趁夜渡河,在擁有強勢的環境下,李少華決定在白天渡河。因為白天的情況下可以讓炮火更精確的掩護渡河部隊並最大限度的減少不確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