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一路向西(1 / 2)

新朝十年七月上旬張海統帥的大軍在出發之前,當然沒有忘記徹底“洗劫“了基輔。基輔這座俄羅斯民族早期時代的曆史名城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被波蘭人所占據,甚至在沙俄二十年前奪回莫斯科的時候依舊遠離俄波邊境。曆史上的此時,沙俄正在發起旨在奪取斯摩棱斯克的俄波戰爭並最終以失敗告終。直到二十年後的“大洪水戰爭”時期,俄軍才恢複到現代俄羅斯的版圖並重新占據了斯摩棱斯克。位於第聶伯河河畔的基輔自然就成了波蘭人在東歐最為重要的戰略據點,是對烏克蘭人起義可能性威懾的前線和對俄戰備的大後方。

新朝西征大軍的洪流之下,波俄爭霸的曆史格局灰飛煙滅,但新軍主力部隊依舊在基輔繳獲到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包括三萬輛馬車及數以十萬計的馬匹、上萬石黑火藥以及大量的鉛、銅、還有數量不少的火炮。

同新軍主力部隊同亞洲對手交鋒時的作戰繳獲不同,此時代諸如明朝殘餘日本朝鮮越南等勢力的工匠也好、武器也好,對於領先了兩個層次的新軍來說完全是“朽木不可雕也”.這個時代歐洲特別是東歐國家的不少工匠和兵器雖然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完全不如新朝管理體係與人才選訓下製造出的東西精良和先進,但經柳香與張海等人評定卻屬於“隻要轉換思路,還是可以利用”的範疇。因此有上萬名能夠為戰爭服務的工匠,還有不少勞動力被張海等人所征集。

一個持有冷兵器、鎧甲並不隨身的古代中國普通士兵最多隻能看押四五個持手空拳的俘虜,超過兩個以上就隻能用繩子把他們捆起來,方便的時候都要“解手”。而對於火力體係已經進步巨大的新軍主力部隊來說,就是僅僅隻裝備了一些超輕臼銃和輕小待發火器的輔助部隊,每個人也可以有效監督四五個人進行有效的勞動。如果按班算,那就是一個人值班的時候可以看管十幾個並不被繩索鐵鏈束縛起來的人。

管製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就是新軍工匠的自己人進行勞動,也有專門的監管人員以確保生產過程中的高質量,這些也是張海與劉洪濤等人在反複權衡之後敢於利用當地勞動力的原因。

這樣一來,整個遠征大軍在出發的時候重新增加到二十萬人上下的規模,在草木茂密的夏季而且是第聶伯河以西的地方,勉強可以通過各種準備和征掠維持大軍的給養,比要在冬季遠征莫斯科的拿破倫時代的法軍明顯狀況要好不少。

包括大量輔助人員的大軍在前進的時候,依然保持了每天六十裏上下的行軍速度,除了淘汰掉征集人員中的一些老弱外,這是通過給那些征集來的人在前行的時候相對減輕負擔並合理的安排作息與保證給養來獲得的。對於有著狂妄自大名省的新軍來說,這讓被征集的不少烏克蘭人及部分波蘭人都感覺到一絲驚訝。

“排長,距離我們的最終的目標還有多遠的路?”一名戰士在休息的時候向張洋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