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海上對決(一)(1 / 2)

新朝十年舊曆九月初一,劉洪濤率領的新軍水路突擊部隊在兵臨荷蘭邊境並以很小的代價突襲了阿納姆,消滅了剛剛複國不久的荷蘭集團於國內留守的重兵集團大概三四萬人之多。過於迷信棱堡而沒有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全麵革新野戰防禦體係的荷蘭軍隊在遠征部隊的精銳麵前甚至連消耗彈藥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多少。

九月初三,新軍水路突擊部隊攻陷鹿特丹並展開了一晝夜左右比較“忙碌”的休整。

主要是為了應對海上可能要麵對的威脅把繳獲到的火藥集中利用和改裝,製作一些臨時的火箭爆破船。

通過對之前海上作戰的一係列研究,張海與劉洪濤等人發現:過去的時候海戰中要在一二百米左右的距離上展開“火箭船”實際上是一種缺乏遠程有效壓製決戰兵器的無奈產物。如果不這樣做,麵對火力凶猛可以發射重霰彈的艦炮火力,傳統意義上的“火攻船”如果沒有足夠的數量優勢根本就沒有最低水平的勝算。因此即便在這個距離上展開火箭爆破攻擊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卻也不得不這麼做。

然而在隊伍能夠擁有一些“決戰特種彈藥”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有效瓦解對方艦船在最後時刻的機動力,那麼實際上在五十米以內的距離上展開爆破攻擊才是最為理想的。在這個距離上展開爆破攻擊,人員傷亡風險很大。所謂“殺傷半徑”之外當然不是絕對安全半徑。在幾十米左右的距離上,敵人的船員都會被震的幾分鍾內喪失戰鬥力。而做為暴露在外的官兵按照推演和計算,戰亡失蹤或永久性傷殘的概率高達三成到五成。傷亡風險則超過一半。而且在這個距離上展開火箭爆破攻擊,推進火藥的需求比例會大範圍的縮小,更為節省。而攻擊的成功率卻會明顯的提高,甚至在不考慮對手攔截火力的情況下攻擊的成功率有可能達到一半以上。

唯一讓劉洪濤感覺到有些不安的,就是這些從河運上繳獲過來的船隻大多數都是空重幾千斤甚至隻有一千斤的小船。現代全副武裝的官兵並能保證一定的給養和抗風浪能力隻能攜帶十五到三十人左右。不要說是海戰,傳統意義上的“內河水戰”都可以算做是比較小的船了。這樣的船就是被敵軍海軍重炮發射的重霰彈彈丸命中都可能被直接打透並給披甲的成員也帶來不小的損傷。

也就在這個時候,更為不好的消息從遠處海岸的方向傳來,那是遠征部隊水路大軍的先鋒偵察人員從鹿特丹以西的海麵上偵察到的重大敵情。這個未曾預料到的結果更是讓劉洪濤有些不安起來,麵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原本的海戰決定還有可能成功嗎?同時,跟隨隊伍的田賓也開始為自己的失算後悔起來。

在原本的估算和情報當中:西歐主要國家的海上力量能夠用於決戰的風帆主力艦不過二百艘左右,加上巡航艦也不過四五百艘左右的海軍作戰艦隻。這些海軍作戰艦隻有很大部分是執行遠洋護航任務的,並不是屬於短期隨時可招回並用於決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