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定國內的“堪亂”,到日朝長時間的治安行動,新軍在這方麵也算擁有了不少經驗。新的少年義勇軍怎樣在可以接受的成本要求和技術要求內編製兵種體係,並沒有太大的爭論,在最終確定的時候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國情環境下,什麼兵種體係最為有效也往往會是經過考驗且在曆史上有先例的。
從曆史上看:一支戰鬥力很強的冷兵器隊伍至少在中國必然是以弓手為主體並配近戰長兵的通用性步兵,很可能還配馬匹。李世民時代是如此,即便民間訓練條件不是很好的朱元璋時代也是如此。一旦一支軍隊開始大規模裝備弩兵,往往就是戰鬥力開始滑坡的代表。
弓箭的成本不高,普通人或三流官兵手中也很廢,可是它的戰鬥力拓展潛力是很多兵種無可比擬的。首先一張少數精銳才能拉的開的大型強弓往往也不會超過兩斤,加上幾十支重箭頂多也就七八斤,這就為攜帶弓箭的同時攜帶其他長兵器提供了很大便利,弩手在特定條件下雖然也可以攜帶長兵器,但卻在武器切換和攜行負載方麵終究會帶來負麵影響。
新朝也曾經研究過此時代的歐洲開始出現並重新對弓占具優勢的絞盤弩、杠杆上弦器弩箭等。但結論卻是:這些弩類兵器在文藝複興時代的西方曾經重新煥發青春實際上是長弓在破甲潛力方麵受到很大局限的結果。
上弦器單兵強弩可以讓箭矢的威力達到三四百焦爾,在有效射程威脅大多數板甲,甚至比一些時候的火繩槍中距離上的破甲性能還要強,這種能夠破防的效果就使它對的起成本了。一名長弓手訓練到可以普及化的極限,也隻能射出一百三四十焦爾的箭,麵對精良的新式防護實際上是無力的。
而清式複合長弓發射合適的箭以一石二三鬥的力量發射,可以達到二百四五十焦爾的初動能。即便依舊遜色於一些上弦器或絞盤弩,卻因為在存能、射速、拋射和其他優點而最終勝出。使弓對弩的優勢又回到了原點。二百四五十焦爾的初動能或許無法威脅有效射程上一些極為精良的騎士級板甲,卻能對普遍裝備這時代文藝複興時代西方正規軍的大多數鐵製板甲構成有效威脅。
而一些單兵武器不論如何也不可能威脅的防具,比如盾車、金屬盾牌加鎧甲等等,在火器時代卻可以用一定普及的度的輕炮來應對。這也是另一位麵同西方打交道不少的鄭家於收複台灣的時候,主要作戰力量依靠還是輕炮加弓手的原因。
因為年齡段和成本的限製,少年義勇軍大多數學生的弓箭訓練七成及格線標準沒有一石二三鬥那麼高,特別是拉力包線優秀的清式長弓在肌肉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比同等拉力的其他弓費力很多的情況下。七年級也大概隻有八鬥左右的及格線標準,隻有不到一成左右的少數突出者才能達到戰弓標準。當然局限這點兒的主要是也十四五歲左右的少年骨骼與肌肉潛力上的局限。少年義勇軍的弓箭極格線標準並不僅僅是“最大開弓力”,還必須是能夠保證一定一分鍾內射速和基本準確度的實戰標準,這樣一來即便是自中年級開始經過幾年鍛煉的學生兵們也僅僅是新朝遠征部隊主力出發後經過三個月的補訓才麵前達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