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微服行軍(四)(1 / 2)

從西北到西南,自古是中國較貧困的地方。除了漢中一帶或成都平原等少數地區還算富饒外,大部分地方的人均農業與經濟水平明顯低於其他地方。至於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張海很長時間也不得起解。按理來說:如果一個地方資源不太好或者說不能讓人們過上好日子,人口就會向外遷徙。而人均經濟會重新因此而中和;就像遼東和嶺南所形成的經濟與財富流動規律那樣。人類擴展到全球也是因為如此。

可是當張海在率領隊伍“微服行軍”不得不走一些並非重要交通要道的偏僻地方的情況下,對這些山區丘陵地帶的人們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許在當初人們最初遷徙到這裏的時候,大山之中也未必貧窮。諸如上古時期曾經領先中原的古蜀國那樣,可是安居下來的人們隻要過個幾代就會人口膨脹。當天下很大還有地方去的時候,增長的人口會擴散到其他地方。而當天下格局已定,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要流亡他鄉就會麵臨外地人對客地人的歧視等一係列問題。從而最終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諸多難以根治的貧困帶。如果不是新朝四年的事情讓新朝政權有了空前的號召力,以前所未有的中央武力和個人威望所帶來的執行力。建國初期這種大範圍的“人口調整”不知道會鬧出多少問題與弊情。

不過到了新朝十年,特別是西南一帶的戰事已經結束三四年時間後,讓張海重新看到了這一帶經濟與民生明顯的變化。在春節到十五期間的節日裏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人因為經濟上的拮據而不得不當成平一樣。即便在山裏相對孤立的鄉村之內,也經常能聽到那隨著風聲而隱隱傳來的炮聲。能看到在山間和四下裏活動的不少牲畜。那種明顯一看破舊異常不知用了幾代的衣裝也少見了。

“新朝開國到現在不過七八年光景,經濟上就有了遠不止翻倍的改善?能比以前強三倍?我看這未必是實話吧?”在路過廣元一帶詢問從鄉間請來的人的時候,張海有時也主動的這樣問道。目的在於避免意外。如果真是有什麼弊情,能做到天衣無縫掩飾自己的人畢竟是罕見的,多咋呼幾個雖然也有可能導致信息失真,卻可以為更真實的調查當地情況提供一些契機。

特別是張海聽到與執政以來的經驗有些背離的話之後,一個地方的經濟狀況如何,有著傳統習慣和民眾素養的巨大慣性,絕不是幾個發明就能有根本性的變化的。就算考慮到數年前全國範圍內進行過一次人口大調整。千年來各地人均農業資源區域性分配不均的情況得到了很大好轉,能在七年的時間內翻倍就是兩不起的成就了。而七年改善為原來的三倍?還一連十多個人說的都與次相去不遠?這不得不讓張海感覺到懷疑。三倍的農業水平差距,那幾乎相當於清朝民國時期的貧困帶與最發達富裕地方接近農業極限的區別了。

不過被請來的那些人中除了少數幾個,大多數沒有怎樣的猶豫之色,而是借機讚道:“過去的時候即便是躲避到山裏麵,也有不少的神仙要孝敬,景況不好的情況要要交出收成的四成,隻得六成。而新朝建政以來,像我們這樣的地方再也沒有多少讓人搞不明白,全憑官字兩張口的雜稅。僅僅隻有地方捐和中央捐這兩種,加起來也不過兩成而已。不少人遷出大山後這裏的土地也進行過重新分配。再加上專門來推廣的農業技術人員那裏扶助了不少看起來使上一代人也沒有問題的幹活家式。販賣一些東西沒有太多的行過稅,還有人在外麵打工掙來不銀錢,這些都讓這幾年的日子如同翻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