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主力回師(1 / 2)

新朝十一年的天氣漸漸轉暖的陽春時節,在張海等人所率領的先鋒部隊回到京城四個月的時間之後,新軍主力部隊經過半年左右的漫漫歸途,終於陸續抵達了中原一帶,此時黃河以南的雨水也漸漸多了起來,新朝以來黃河以南還算依舊暢通的航運乃至越來越發達的內河造船,也讓十餘萬主力部隊的回師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如果說張海等人回師的時候對於新朝有沒有取得大勝很多人還大多有所懷疑,可是這十多萬人馬攜帶著幾萬輛大車的貨物以及不少持手空拳如奴隸一般的異族人滿載而歸的時候,就再也沒有多少人懷疑新朝的西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了。

回師的隊伍除了所必須的少量軍用給養之外,幾乎把所有的載重空間都放在能夠帶回國內的各種資源上了。

首先是從環地中海一帶價值九千多萬兩,足足裝了六千輛馬車的金銀財貨。

以前的時候,張海曾經有一種認識:金銀通貨並不是國力的根本,掌握了全球一半上下金銀產出的西班牙帝國並沒有通過掠奪那些金銀換取真正的財富。日本也比沒有通過產銀而成為怎樣的強國。

不過執政這麼多年,對於一些事物,張海也早就有了更深的理解:金銀當然不能直接換來國力,可它也是國力發展中的一種所需與必需。舊時的王朝工商業經濟規模的發展有限,有個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的年均進步,一二百年的時間恢複為開國時的幾倍,那就算了不得了,而且工商業盤子大下也有限。

而新朝一統天下七年多時間以來,隨著經濟的恢複及進一步的發展,還有工商業經濟的規模擴充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至新朝十年左右的時候開始,幣製改革與建國初期內外掠奪之後重新進入流通領域的硬通貨僅僅是導致物價在新朝四年到八年的時候曾經有一定幅度的上漲。而恰恰在西征展開這兩年,隨著新朝工商業經濟體係的進一步發展,即便是大量的白銀和黃金已經開始貨幣化,依然滿足不了工商業經濟體迅猛擴張的要求。新朝的工商業經濟在一統全國以來的不過七八年時間裏,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之下實現了過去整整一個朝代以王朝腐化戰鬥力削弱都帶來不了的發展。貨幣物價竟然在很多地方都開始有了通縮的顯現。而這批西征帶來的硬通貨無疑可以繼續滿足兩三年左右隨著西征成果和新朝義務教育體係成果的落實而帶來的經濟膨脹的需求。

而基於中國近代貿易剪刀差問題的深入思考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地區硬通貨物價高,而另一個地區硬通貨物價低,在貿易當中前者就可以用相對價值比較少的財富換取不少的實際物資。而隻要經濟體係上占有優勢,賣出的貨物卻不一定賠多少。這種因素實際上也是近代時的西方國家一種非殖民的隱性掠奪因素。

當然,新朝對於經濟要素最為關鍵的看法還是人才,除了價值七千萬兩的硬通貨之外,還有四萬名左右從歐洲到西域的造紙印刷、金屬加工、造船、建築、鍾表玻璃製品等方麵有一定水準的人才也被押送了過來。按照柳香的算法:幾萬名有相當水準的工匠,考慮到學徒和傳播,幾十年間的總體價值就可以達到上億兩以上。除此以外,還有不少有關馬政去方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