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赤龍之吼(二)(1 / 2)

“哦,HN和台灣先後收複了。。。”張林忽然間補充道。

張林的這些話才把張海的思緒重新拉了回來。他或許相信得到援助的紅色力量有能力一統大陸,甚至關外也不在話下,HN也不說。可那台灣是怎麼拿下的?那可是RB人經營許久的地方,而且RB人可不是國內那些平庸軍閥可以相提並論的。在張海的印象裏,似乎抗戰時期不論國共,同RB人的交鋒都很難占到什麼真正意義上的便宜。紅色力量相比其他軍閥的效率優勢不過幾倍,而RB人槍炮彈殺傷效率幾乎是一般軍閥軍隊十倍左右,這還是排除掉騾馬化的日軍所擁有的物質優勢。至於什麼後來的北美戰場之類,就更不可思議了。

因此才繞有興致的問道:“那後來呢”,張海也想看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是編造的,那該怎麼圓。

張林多少也是曾經受到過一定教育,在今生也在新朝接受過不少新式知識的人,在思索了片刻後就繼續說道:“那個時候同RB人之間,我們的確打過不少仗。應該承認:一般的情況下,RB人的戰鬥戰術效率比工農紅軍更高,尤其是相比我們擴紅後的部隊。剔除戰報水份,在炮火實力對等的小規模作戰中,我們也曾經需要用幾百到數百發子彈才能殺傷一名主力日軍,如果是攻堅戰那需求更大。戰鬥效率隻有日軍的幾分之一,但這個前提:是我一般官兵的訓練水平遠遠遜色於RB那種最低限度的列強水平。RB人同樣是每年幾億發的子彈產量要用於幾百萬軍隊的訓練和作戰,每個普通士兵隻有幾十發子彈的訓練。但他們的士兵更注重槍支保養,更注重空槍瞄準訓練,更注重考核和選拔乃至集中培養有天賦的士兵。RB一般士兵的射擊考核雖然隻要求二百米胸環靶命中過半就可以。而我軍擴紅後的一般士兵因為槍支質量和訓練習慣,一百米的胸環靶上靶率都隻有八分之一。除此以外還有種種擴軍帶來的軍隊建設問題乃至政治問題。然而: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文化資源與條件而解決這些問題之後,日軍最精銳師團的官兵相比我們也相形見拙了。。。”

在這些方麵並不算外行也多少有些共同語言的張海聽到這些話才忽然回憶起了一些自己曾經在轉世的時候遺忘的東西,對此也開始豁然開朗了起來。對於這些,也沒有隱瞞的打算,而是對張林說道:“我前世所在的世界中的20世紀曆史似乎大不一樣。張學良沒有在中原大戰的時候反蔣,而是擁蔣。後來的紅色勢力是與國軍共同抗戰,挨過了二戰,然後才贏得內戰,但也僅僅是如此了。不過或許是神明不甘心擁有一支擁有強大潛力的軍隊就這樣被埋沒,而是安排了一場朝鮮半島上的戰爭來考驗解決了自己在擴軍中缺點的那些軍隊。如果與RB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勝利做對比:RB人進攻菲律賓的美軍,排除那些根本就是湊數性質也沒有怎樣傷亡消耗的菲律賓人,日軍用了十餘萬的部隊才最終擊敗一萬幾千美國官兵和若幹其他官兵組成的菲律賓美軍集團。不算依靠海空軍帶來的戰略優勢,正麵作戰中靠優勢的步炮火力聯合打了幾個月才殺傷了一萬餘美軍,擊斃幾千美軍。而在後來很多人柄構的一場叫做長津湖的朝鮮戰役中,彈藥攜行與整體後勤條件惡劣的多的革命軍隊卻用同樣的兵力在僅僅一個禮拜攻勢之中就擊斃了近兩千正牌美國人。戰鬥傷亡雖然也更多,但那時的美國師群擁有的火力和空中支持也遠非十年前的菲律賓之戰可比。這樣看起來:至少對於有足夠訓練補課的革命軍隊來說,戰鬥效率與作戰表現甚至要在那些日軍最精銳師團之上。。。”可是想到這裏的時候,張海又覺得有些不對。朝鮮戰爭裏中國軍隊的表現確實突出,但要說能夠打到美國本土,張海卻是不信的。就繼續問道:“那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