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繁華之世(1 / 2)

張海甚至馬輝劉棟等人都曾經認為,新朝開國之後的急速恢複性質的增長最多截止新朝十二年左右,也就是西征結束後的第二年就會趨緩。可是事實卻是從新朝十三年到新朝十六年的連續四年內,新朝經濟體係竟然依舊以工業時代般的速度進一步發展。

“從新朝十三年開始,工商業的經濟產出就開始超過本來就比不各朝曆史巔峰時期的農業遜色多少的農業產出。而新朝十三年以來短短數年的時間,工商業的經濟產出規模開始達到本來就不算匱乏農業的兩倍以上。城鎮人口規模從三千萬上下擴展到五千萬上下,各類非農就業人口從一千幾百萬發展到兩千萬上下的規模。城鎮化水平沒有在受曆史上工業革命以前“兩成上限定律”的製約,而是在舊疆以內人口恢複到接近前朝最盛時的一億五千萬人口的基礎上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城鎮化水平。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也開始出現縮小的態勢。工商業經濟產出按照每百斤成品糧折合一兩左右的官營標準糧價,達到十八億兩左右的水平,經濟規模估算前年的水平就不會遜色於折合二十五億兩。新朝十三年的時候,我們隻有在東南京畿一帶以及廣州成都等個別地方才會見到人們的消費更依賴於商品,也更講究衣著體麵。至於廣大內陸地區,僅僅是剛剛拜托了舊時的貧困帶來的一係列問題罷了。而在新朝十七年以後,大量曾經的地財死錢變成了活錢,可還是有些跟不上這數年以來的工商業擴張與發展。隨著各地交通的改善,商品化生產正在更廣的範圍內替代者舊時的自然經濟。‘直隸化’正開始推廣到除舊疆、雲藏等偏遠地區外的全國大部分地方。同人們一代人以前的印象相比,整個社會的麵貌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同了。。。”

陳征的言談雖然同張海的用語習慣更為貼近,卻依然讓張海感覺到一絲失望。如今的自己已經不是數年前的自己了,勤於政事的張海對於這些事情並非不了解。可是陳征在討論今年來經濟問題的時候竟然對前年以來的各地大災不聞不問,這多少讓張海感覺到一絲憂慮。

張海沒有打算再沉默下去了,畢竟此時的貴為駙馬並在新華書局承擔重責的陳征也應該被提點一下,在與人問題的時候要多些思考,講些自己有關事業的想法並抓住最為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工商業是發展了,可是因此糧食對鄉村的依賴也更為巨大。災害會影響到內地很多本來已經富裕起來的地方。這還不說,我們今年的救災資金準備能夠應付這麼大規模問題麼?如果處理不慎,從我掌握來的情況看,很可能會發生非常嚴重的問題啊。今年的季報你都沒有看?”

陳征在猶豫了片刻之後還是選擇鄭重的回道:“今年折合五千萬兩左右的救災錢糧加上地方上的努力,我覺得如果不出大的人禍的情況下應該已經足夠了。”

“你了解近兩年災害的規模麼?”張海還是有些不放心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