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西洋學者(二)(1 / 2)

在越來越深入的談論中,張海發現萬有引力這個切入點相當好。它不領先太多,完全在這個時代的歐洲知識分子的理解範圍之內。不過,萬有引力的證明則是基於一係列長期的天文觀察和數學證明之上,這可能又是張海不如這個時代頂尖學者的地方。可是基本的道理,張海還是懂的。

“你是說任何天體相互之間都會有引力作用?”

“任何物體之間都會有。上帝的規則對於任何事物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人比野牛高級而且聰明,所以牛可以被火槍擊斃而人不會。不會一個人虔誠信仰宗教跳下山崖就不會離開這個人間。更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軍隊虔誠信仰上帝所以戰場上就會不做準備也能百戰百勝。我看過聖經,可是並不以為然,上帝怎麼會格局這麼小?這麼沉迷於人間俗事?隻確立萬物的法則而不幹涉人間,才是神普遍的做法”張海補充道。

“對了,你也信仰上帝?我聽說新朝嚴禁基督的福音。”有個比較虔誠的學者問道。

“你無需這樣說,我們信仰的上帝同你們的差別,比天方教同貴教的差別還大。在東方,神從來都是寬容和包容的。”

幸運的是這些被劉洪濤幾年前從西方送過來的西洋學者當中沒有那種過於極端的教徒,見到異己信仰的人這樣說並不以為意,雙方的話題很快又回到關於力、物體、還有世界原本的認識上。

伽利略則是一個思維深邃的人,很快就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物體之間是有引力並且是通過這種方式存在的,那當地球豈不是早就被太陽所吞噬了?再精密的擺鍾也會最終停下來。”

這個問題當然也不難解答,張海也從這種討論中明白了為什麼在這個時代,用不了多少年之後,那位牛頓就能提出力學三定律。張海沒有直接談及這個問題而是拿一件有關於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事情說了一個道理:“學問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直觀感覺而是取決於內在的道理。一個彈丸,如果沒有火藥將它發射出去,它就會一直停留在槍膛內。一個鍾擺,如果沒有內在的機械與機械之間的摩擦力,它就會一直擺動下去。沒有力,或者說沒有變化的力,物體的狀態就不會發生變化。在宇宙空間之中,並沒有常見的風阻和摩擦力,天體的運動狀態通常也就不會發生改變。”

“不,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應該是神安排的。比如潮汐,比如海麵上沒有風的情況下也會有風根本吹不起來的浪。。。”

“潮夕的漲落始終上和日月的位置相關的。實際上:它恰恰來源於天體引力對水麵的一種作用。”張海回答道。

就這樣,張海就像小時候最初與諸弟子們談話一樣,在盡可能引導談話方向的情況下把牛頓三定律的觀念表述出來。這個時代領域的學術往往是在一些分散的方麵腦洞極大,並浪費不少數學理論來研究。知識顯然不像張海曾經在課堂和實踐中所掌握的那麼明確,但一些淺顯的道理還是在需要翻譯的情況下不過一個半時辰左右的時間,就與眾人闡述的差不多了。在諸學者的心目中,這個東方人也給人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數學功底很尋常,可是在有關於自然的觀察力和理解力乃至思維能力方麵卻有著極強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