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大火以北的掃蕩與決戰又持續了十餘天,直到大軍完全完成了對這方圓二三百裏區域的拉網式掃蕩才算告一段落。在與金色眼鏡蛇部落的戰略決戰後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戰事也並不是像以往不少戰史資料中的敵人那樣一邊倒。化整為零的印第安當地人從殘餘的勇士再到兒童到健婦依舊想方設法的頑抗而似乎沒有妥協打算。類似這樣的戰鬥作風似乎隻在當年南征北戰的階段掃蕩遼東的時候曾經遇到過。相比之下:印第安人的組織水平明顯不如當年的後金,訓練也遠遜。可是戰鬥的決心乃至對生命的輕視卻遠遠強於過去的絕大部分對手。
麵對新軍主力部隊,印第安人的最大問題當然就是缺乏火炮一類的重型武器,也沒有人願意像西班牙人或是新軍主力那樣學習炮術、爆破等有相當技術含量的東西。更懶得製作一些比較沉重的全金屬大盾乃至車盾。這些都使得用西方同時代的技術武裝起來的印第安部落曾經長期是北美殖民者的勁敵以至於能在美國立國的時候仍然擁有新大陸北部大部分地區的控製權。
可是麵對組織水平更高並且專門針對性的軍事體係的時候,原始社會晚期部落在文化上的缺陷就變得暴露無遺,就像社會主義時代以前的中俄兩國在麵對工業時代挑戰時所暴露出的舊時代社會性文化性的強大內部屏障與隱患一樣難以輕易的糾正。
規模龐大的森林大火又在更多的地方點燃起來,殘餘的印第安部落依舊沒有放棄利用上風的優勢阻擋乃至威脅新朝主力大軍的打算。
然而在喪失了有組織接觸的時候,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天空中的熱氣球往往能夠在很遠的地方就提前發現燃燒起來的大火乃至林中的大火蔓延與威脅的方向,並協助盡可能的做好充足的準備。螺旋槳與風帆共同推進的船隻也利用大河有效的維持規模不小的大軍在人煙相對稀少的地帶推進時所需要的後勤需求。
新軍主力部隊當然也沒有被動的承受著印第安人的火攻攻勢,同樣利用人力螺旋槳動力船組成的先遣隊深入更遠的地方在空中偵察到的幾個印第安人可能存在的地方進行“報複性燒荒”。就這樣,方圓幾百裏範圍內的森林大火農業似乎讓不少地方的白天如同黑夜一般,兩岸不少的森林與動物都遭受了滅頂之災。
這場因為圍剿行動而引起的新大陸北部沿河一帶的森林大火並沒有人像後來的興安嶺大火那樣刻意的去救火,反而因為戰事的需要不斷人為的添油加醋。整整在深秋時節持續到冬季的大火持續了整整一個月有餘的時間,超過十萬平方公裏的區域乃至數萬平方公裏的森林在這場大火中被夷為平地。大河兩岸原本茂密的森林在高處望去也往往是看不到邊際的荒蕪。
沒有人擔心這驚心動魄的大火會不會燒掉整個新大陸北部的森林可能會造成什麼過於嚴重的後果。在戰役前的計劃中新朝上層早就已經有了打算:在人口和兵力不足以控製整個新大陸北部大陸的時候,有一些地方必須牢固的控製:那就是重要的可以成為港口的大湖地區沿海及東部沿海、大河兩岸一直到湖區的整個水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