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入海口以南的加爾各答在此時還不是隨著英國的殖民才發展起來的大城市,僅僅隻是一處數千人口的小鎮。但是在這田連阡陌的富饒地帶,周邊的人煙並不算稀少。當烽火在雨季漸漸落幕的時候燃起的時候貴族們的傭兵們雖然不敢去主動招惹那些兵力異常強大的來襲大軍,但在做著兵力集結前的準備,因為瀕臨緬甸等地,而且經濟上也算湊合,因此這一代的民防比起內陸很多地方來並不算懈怠。
讓石壘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新軍遠征部隊登陸的第七天之後,通過發達的水路還有縱橫的道路網絡,莫臥爾就在這一代雲集起了規模多達五萬餘人的大軍,並且還經常有不少臨時動員起來的馬隊進行一些試探性的攻擊行動。
在新朝二十五年的新軍主力部隊中,哪怕是班長就算是沒有經曆過戰火也做為軍官一樣經曆了完善的軍事與戰史教育。官兵懂的在這種相互接觸的偵察試探性交鋒中最好顯得被動和不那麼強大一點兒。因為把大股的敵軍擊潰嚇跑,而給日後的統治帶來很多麻煩的事情,在新軍的征戰曆史上可是有過不少的。
“真沒有想到,主要戰略方向一直在西北方向的天竺之地的軍隊反應竟然這樣快?”一名年輕的司令部參謀笑著評價道。口吻輕鬆,但對印度軍隊的讚賞確實真心實意的。因為如果是在當年的東南半島等地,就算是那些版圖小的多的國家反應也不一定有這麼快。
“敵人反應這麼快,我們就多等等看吧,告訴下麵的隊伍。就是敵軍發動大規模襲擊,也要掌握好武器的運用和火力強度,不要把到手的功勳都嚇跑了。這天竺之地和我內地老十三省的麵積與人口規模差不多,要是這些大軍在戰鬥中逃散,那可不知道要少多少雲麾勳章和英勇勳章了。。。”石壘也叮囑道。
這幾天來在交戰中通過對前來襲擾的敵軍的交鋒,新軍主力部隊對這支完全陌生的軍隊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因為天竺人煙稠密之地同中原的北方不少地方一樣同樣缺乏優良的箭木、而且平川之地馬匹運用廣泛適合騎兵。在交戰中這一帶敵軍的主要作戰方式還停留在火器時代以前的近戰步兵輔助結合馬隊突擊的階段,外加少量的炮兵。大概相當於14世紀的歐洲軍隊或者15世紀的大明。
同所有缺乏基層有效統治的人口上億的大國一樣,通過審訊零星交鋒中的戰俘,石壘也大致了解到了一些信息:在印度當地,地方勢力仍然相當強。莫臥兒大軍中的一般士兵如果逃亡到地方,被地方上的貴族們處罰的幾率並不大,這就導致同很多衰弱時代的舊時代漢地軍隊一樣:因為軍隊難以有效的威懾和控製,大部分人的戰鬥力並不強,甚至明顯趕不上東南半島等地的一些強悍土著。隻不過天竺畢竟是一個交通便利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大國,就算有不利於戰鬥力的諸多條件,也一樣像衰弱時代的漢地舊時代王朝一樣有一些像樣並擁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