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殖民經濟(一)(1 / 2)

石壘率領的新軍主力部隊遠征軍在次大陸北部展開殖民地政權鞏固工作的時候,部隊裏就發生了諸多在內地根本無法想象的違紀事件,為此看不過去的各暫編師及總指揮部在石壘的安排下還關押了不少人。可是當處理到西域一帶北路軍援軍部分人的時候,北路軍司令、新朝十五年以來曾經在舊疆邊陲執政十年之久的王凱也覺得應該來舊都德裏一帶同石壘商討一下海外統治地區的一些基本原則問題。

“這裏畢竟不是新朝疆土以內。遠征而來的官兵們要在這裏長期駐紮甚至落地生根的政策,本身就已經說明了聖主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了,更別說其他方麵的種種暗示。比起這裏的舊貴族種種做為來,軍隊裏的那些現象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王凱覺得石壘在新統治地區的不少做法有些過了。

石壘沉默了許久,接著說道:“聖主是沒有把這些化外之民當成國民善待的意思。也說過資源集中供應文化上和行動力上最優秀的民族才更有利於進步的這些話。可是我仍然覺得不能放鬆對軍隊及基層的控製。”

“你是擔心軍隊因此喪失戰鬥力?會有其他的什麼勢力在這裏上演靖康之變?石帥放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真有什麼潛在的強敵,我們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至於當地那些人?德幹高原南方一帶或許有不少強悍的當地勢力,但是在這北部地區。這裏的民眾比舊時代的華北平原一帶民眾還要順從的多。。。”

“我不是擔心那些問題,也不單純是從舊道義的角度出發。我不知道你看見東南部一些當地百姓的生活沒有,或者有沒有了解這裏不少地方的民生經濟。在植被已經比較稀少的中原,因為應付冬天的緣故,就是前朝貧困地區的下層百姓也會積極的勞碌。而在這天竺之地,不需要應付冬天的來臨,災荒來臨的時候也有不少田地意外的食物可以吃。大部分田地畝產隻有幾十斤級別的產量,還不穩定,純純粹粹的靠天收。很多地方平均每年的人均糧食產量不過二百多斤,折合不到二兩銀子。至於工商業,那甚至連前明的時候都不如。這樣貧困的地方,就算有著億萬的人口,我們每年又能夠提供多少財富給內地?折合四五千萬兩?二十年前這或許對於新朝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可是現在?我們的價值又如何能夠體現?又如何能夠給海內的民眾帶來根本性的改善?劉洪濤同我的公共書信也有不少,從他那裏我也學會了很多:即便是這海外轄區,殖民也如同飼養牲畜種植糧食等農事。你要獲得更多的肉和糧食,就必須必須把莊稼種得更好、把牛羊養得更壯更健康。甚至為了一些優質能夠在當代的新朝賣的上價格的肉,還要給那些牲畜一定的自由。我們過去形容吃苦受難用做牛做馬來比喻,就是藏家嚇唬底層也動不動是‘淪為畜生道’,可是新朝這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建設應該讓我們懂得:我們過去自己的貧困,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夠善待我們的生產工具的結果。隻有這天竺之地變得像我們新朝二三線地方一樣富饒,才能夠提供充足的產出與經濟甚至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出與優秀人才。我們新朝實際上也是從西征當中獲得足夠好處之後才深深的明白這一點。因此:對於諸多腐敗昂費現象,我們並不是沒有任何底限。如果是那樣,新朝在這天下間少有的富庶之地就根本獲得不了多少實際的利益,最終的結果是很可能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