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殖民經濟(二)(1 / 2)

石壘的話王凱多少還是有些懷疑,不過既然上級已經授予石壘是次大陸總督,王凱也不好再多說什麼。對於那些問題的處理,自然也是遵從中央權威。畢竟在新朝的理念裏,中央或上級有無對地方或下級的司法特權,是判斷是否自治過度或地方主義過度的重要標準。

中國南方的不少地方,冬季的時候還多少有些冬季的感覺,即便是兩廣等也不過是冬季如早春。而在這天竺之地,隆冬的歲月也是如同陽光明媚一般的春末夏初一般的感覺。這讓沒有經曆過次大陸雨季的人也不得不畏懼其將要到來的雨季來。

請教了當地貴族中的不少人後,石壘也開始明白了這一代貴族避暑的一些方法:首先是修建修水池。恒河流域之所以成為印度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一帶有足夠的水源條件來“防暑降溫”,因為次大陸的不少地方是雨熱同期,以水降溫的條件是存在的。

當然僅僅是如此其實還是不夠,就像同樣的溫度之下南方的隆冬要勝過北方的深秋一樣,有些時候當氣溫甚至高於體溫的時候,濕熱的天氣反而更加讓人難以忍受。而且在這樣的地方還會帶來一係列同衛生相關的問題。舊時的疫病死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雨熱同期而帶來的沒有潔淨的水源。

對此,廣泛地下室是解決方案之一,更有勢力的一些中央級的權貴做出的選擇則是向北旅行幾百裏,去那青藏高原南麓邊緣地帶的一些地方“避暑”,正如同殖民時代的英國人也把錫金或尼泊爾等地當成避暑勝地一樣。在氣溫有可能超過體溫的一些最炎熱季,石壘也打算各地隨軍軍屬能夠抽出一定規模的人去幾百裏外的北方山區“避暑”,恒河流域距離青藏高原的南麓並不算遙遠的特征也為這一點多少提供了一些方便。

除了為應對雨季的來臨之外,另外兩項比較沉重的任務繁重的任務就是新朝白話的推廣工作。

在天竺次大陸地區最為難辦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地方不僅僅口音語言體係不一樣,甚至就連文字體係也不一樣。不論是傳達行政命令提供軍事訓練還是農業推廣,都不可能繞過語言這一關。從當地人中選拔出足夠多有天賦的“翻譯官”也就成了殖民之初最為首要的事情。

整個恒河流域的語言體係差別雖然不像德幹高原那樣複雜,但是出版上百種漢語教材,這些漢語教材還難以有效利用國內的全部人才資源來完成的確是相當繁重的工作。為此:隻能選擇一種如同嬰兒一般的“簡化語”來進行推廣。“簡化語”不以文字為中心,而以詞組為中心,像嬰兒那樣以重複音單字的廣泛應用來代替一些名詞或相關事務。但即便是這樣,進行最基本的交流也必須以八百左右的漢字和幾百個詞組為基礎。從海內地區的掃盲工總實踐來看:即便是口語相同的地方,也根本不可能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掃盲推廣。因此在雨季來臨之前這些並不多的時間裏,官兵們很大程度上的經曆還要用於對當地的語言體係進行一些調查,主要是在中上等種姓中尋找那些幾乎比中原的犀牛還要稀罕的能夠通宵新朝白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