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找一些行業的前輩來幫助寫前言和推薦序之類的,可是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這是一本SNS的書籍,通過意見領袖來引起大家的關注自然是SNS的一種策略,但是卻不是SNS的真諦,至少筆者一直堅信,真正的SNS的到來一定是全民的UGC(用戶創造內容)時代的到來。

交互

相對於瀏覽一些互聯網意見領袖的微博,其實我更樂意於去看一些極富創意的小人物的、草根的微博。他們身上所體現的這種SNS的魅力是你在意見領袖那裏無法體會到的,而且其實有很多意見領袖自己都無法體會到這種感受,因為他們始終放不下姿態,去做一個傾聽者。

缺乏傾聽一定是違背了SNS的基本原則的,於是意見領袖隻不過是將原來的大喇叭搬到了現在更高功率、輸出更高效的新廣播平台上。因此以前你每周可以看到一次某位名人的新聞,現在你幾乎每小時都能看到幾條他的新聞。

差異

我習慣將電影《社交網絡》中最後的場景拿來說事:馬克·紮克伯格獨自一人麵對風靡全世界的Facebook的時候,他心裏最大的迷茫卻是:為什麼自己有數千萬的粉絲,而現實裏卻連最好的朋友及戀人都無法維係。當然,這或許隻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這是一個與他最初的夢想相悖的命題,他想要將現實的社交移植到虛擬的線上世界去,卻最終發現人們依然很難真正融入這個世界,而即便在未來,依然很難。

但是我想現在馬克·紮克伯格一定改變了最初的夢想,因為我們始終生活在多維的世界裏。偶爾會穿越,但是大多時候我們都隻能保持平行,因此我們可以在這樣的虛擬世界中停留一段時間,卻最終要回來,回到現實中更重要的SNS網絡中。

商業

商業化是一個邪惡而又對它無可奈何的東西,任何一個新媒體的出現都將要經曆這樣的煉獄。

加粉絲、微博廣告、IM群發、垃圾郵件及各種殘次的、惡心的軟文,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一個大多數時間必須要麵對網絡的人都在經受有史以來最痛苦的精神煎熬。

這些,卻都是SNS。

有人問我,你寫這本書,自己的微博有多少粉絲了?

也有人問我,怎麼用SNS營銷來賺錢?

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一定要是全民性的,而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則一定要是意見領袖性的。如果缺少了這種所謂的信任背書,而變成一場全民營銷的狂歡,那麼最終毀掉的不僅僅是這麼一個平台,而是更嚴重的平民口碑的集體泯滅。

價值

同事問我這本書的價值何在,我說這本書可以讓你找到自信,然後發現原來其實你自己也可以出書。

看似一個玩笑,其實這才是真正的SNS,也是真正的UGC的魅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於漁。因此作者拋磚引玉,提供一種思維套路的參考,或許要比為你精專地講授一套營銷手段要有用得多,從某種層麵來說,這也更符合SNS的真諦。

健康的商業化SNS一定會到來的,隻不過暫時離得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