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社會化媒體的社會性(2 / 3)

我們在現實交往中所追求的地位、尊重等,其實可以歸結為一種表現欲的基本需求。表現欲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追求,是保持人類積極心態、理想追求的一種持續的動力。如果一個人從內心裏徹底泯滅了表現欲的話,那麼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就很難會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如何在社會化網絡中充分恰當地滿足用戶的表現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

如果你聽過專業的銷售培訓講座,那麼很可能會聽到講師為你灌輸以下的觀點:銷售並非僅僅局限於商品交易流程這個狹隘的範疇,而應該具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說如何將自己的觀點、理論、看法推銷給別人,甚至如何把自己的優勢、長處等推銷給你渴望的對象。因此,銷售或者說營銷的欲望不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表現欲,也是我們的生活及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因此,這種銷售自己的表現欲如何通過網絡技術完美地轉化到社會化網絡平台中來,確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社會化網絡之所以社會化,注重的就是自由、積極、交互、分享的精神。如同現實社會裏一樣,社會關係的維護應該是自發的、精神需求的一種原始渴望,而不可能依靠社會中的某種力量來維係。

但是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普通的網友來說,這種原始的表現欲很容易被一些虛擬世界裏所欠缺的困境挫敗。最典型的比如說微博裏的言論,每個人毫無疑問都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熱衷的東西,但是當日複一日的微博的文字都變成純粹的自言自語而無人問津的時候,這種挫敗感必然會對表現欲造成致命的打擊。

然而如前所述,即便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也不可能達到充分的、完全的交互社交。因為無論是社交網絡還是微博等,總是有一些類似於意見領袖的強勢聲音壓倒了大多數的弱勢聲音,而恰恰這種矛盾又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對於大多數網民來說,一定程度的挫敗感幾乎是必然的,社會化網絡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多種表現形式使網民獲得認同,滿足其表現欲。

“最愛沙發”這種發生在實際應用中原本最容易被忽視的,甚至可以說毫無價值的統計在這裏被形象化地以一種標識展現出來,這就是一種對於社會化網絡中網民表現欲的多樣化認可。類似的應用在美國著名的LBS網站Foursquare中同樣可以看到,通過發起某個活動或者標記某個地點等就可以獲得一個類似形式的勳章,從而讓用戶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感,這些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社交認同。

在Foursquare的服務中,手機用戶可“檢入”某個地點,該地點可為全球任何城市的一家飯店、好友家庭居住地或一家商店等。相應檢入過程非常迅速。用戶完成檢入過程後,Foursquare將根據用戶檢入時的位置,向用戶返回該地點附近的其他信息。如果用戶檢入的位置沒有收錄在Foursquare網絡當中,用戶隻需進行簡單操作,Foursquare將收錄用戶提供的這個新地理位置。一旦用戶檢入,Foursquare將把用戶當前所在位置通知給該用戶的其他好友。用戶每檢入一次,就可增加積分;在某些情況下,用戶還可獲得虛擬勳章。如果某位用戶在特定地點檢入的次數最多,他將獲得該地點虛擬“市長”的頭銜。

上述虛擬勳章、點數或頭銜獎勵聽上去似乎很可笑,但這些獎勵措施恰恰是Foursquare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正是這些“小甜頭”,使用戶覺得檢入過程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目前Foursquare頒發的虛擬勳章、點數或頭銜獎勵已超過150萬個。在應用程序中加入遊戲機製,Foursquare有效激發了用戶的競爭天性。為了獲得自己所喜愛酒吧或飯店的虛擬“市長”稱號,好友之間會競相增加該地點的檢入次數。

Foursquare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各種可以滿足用戶認同感、表現欲作用的網絡應用對於用戶參與積極性的調動能力。這種微小的滿足可能並不能對所有的用戶起效,但是在互聯網的長尾世界裏,隻要你有足夠多的應用去嚐試,就必定有更多的回饋可以獲得。這也是眾多社會化網絡積極表現開放態度的原因,比如新浪微博就對微博應用的開發人員提供三七分成的誘惑。在社會化網絡裏,應用就相當於一個社區、城鎮的配套環境,應用越多,居民可選擇的生活方式、娛樂消遣的途徑就越多,否則居住其中的居民就無法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

對於表現欲的積極性提升,社會化網絡可以向現實社會裏的教育者們學習。比如在幼兒園裏,老師就會針對孩子的個性、共性製定各種策略以提升表現欲、參與社交的積極性等,比如尊重他們的意願、提升表現能力和技巧、保證他們的自由和主動性、保留豐富的探索空間等。推而廣之,在社會化網絡中就對應了網站應用的趣味性、便捷性、自由度及開放性等特點。

在Web 2.0時代,互聯網上的所有內容由用戶創造,而不隻是以前的某一些人,所以互聯網上的內容會飛速增長,形成一個多、廣、專的局麵,對人類知識的積累和傳播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生成內容,可能會有很多錯誤、虛假和片麵的內容,所以自己要學會判斷並且應該有一個審核機製。

2.1.3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隻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在現實社會中從眾心理往往能引發各種大規模的購買風潮,也正是在這種深層的心理基礎之上,讓營銷者可以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有更多的文章可做。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並引發核電站爆炸危機之後,關於核輻射到達中國,並且可以食用加碘鹽預防輻射的謠言四處傳播,也因此在國內引發了一場瘋狂搶購食鹽的狂潮。

從2011年3月16日起,浙江、廣東、上海等地市民紛紛前往超市、便利店、農貿市場搶購食鹽,導致這些地區當天食鹽的銷售量相較平時猛增了十幾倍。隨後,這股恐慌性的購鹽潮從東部沿海開始向內陸和中西部地區蔓延,並迅速席卷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時間,人心惶惶。

不僅僅是現貨市場,這股恐慌還直接體現在了股市上。17日受市場牽動,A股市場中的雲南鹽化等相關鹽業個股放量大漲。3月17日,雲南鹽化開盤漲停,收盤報15.10元,且成交量較前日再度放大;以鹽加工為主的蘭太實業繼3月15日漲停後再封漲停板;而作為生產鹽的替代品,涪陵榨菜股價也在當日急升7.41%至25.36元。

毫無疑問,除卻一些可能居心叵測、無事生非的造謠者的因素,商家參與其中煽風點火並趁火打劫也是形成此次搶購狂潮的主要因素之一。那麼拋開事件的對錯與否,這次事件毫無疑問是一個利用大眾的盲目從眾心理進行營銷的成功案例。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盡管經濟學家告訴我們,消費者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理性的,但是丹·艾瑞裏卻在他的《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一書中利用實驗經濟學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諸多消費者非理性的行為。毫無疑問,從眾消費往往是非理性的,卻又是可預測而很難避免的。

簡單分析,從眾效應基於兩個牢固的理論基礎:一個是人類的社會性根源,一個是信息的不對稱性。

一方麵,無論是動物性的本能,還是人類社會形成的情感依靠等複雜心理因素,都已經為人類的從眾心理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社會性根源。比如羊群的放養,我們很少看到它們會單獨地各自分享一塊草地,而恰恰喜歡在同一個地方搶食。人類更是如此,在遭遇一些災難、危急情況的時候,我們幾乎是自然而然地選擇一種趨利避害的方式。比如地震、失火的時候往人多的地方跑,購物的時候傾向於選擇與大家一起上當而不是自己嚐試,考試的時候更傾向於大家的選擇而放棄自己的堅持。

另一方麵,信息的不對稱性也是造成從眾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盡管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依然無法完全了解某個產品各方麵的特性,比如某款電子產品的專業特性、某個化妝品的使用感受等。這個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查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推薦來決定自己購買或者放棄。因此,在電子產品方麵,權威的數碼產品評測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引導銷售的效果,而化妝品的推薦、口碑傳播恰恰也有絕好的效果。

因此,盡管從眾往往被理解為缺乏主見的貶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消費領域確實有不可掩蓋的良性作用。尤其對於營銷者來說,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來策劃一些促銷活動,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前提是在市場健康、產品質量有保障的基礎之上。

2.1.4 社會化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