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社會化媒體的社會性(1 / 3)

盡管以Facebook、Twitter、人人網、開心網為代表的社會化網絡服務以全新的表現形式在互聯網世界散發出前所未有的光輝,然而社會化網絡服務的本質卻並非一個全新的命題。有人將社會化網絡服務分割成“社會化+網絡+服務”3個模塊,那麼其中的網絡及服務自然顧名思義,因此社會化網絡的深層意義其實都包含在“社會化”3個字之中。

如何理解社會性網絡中社會性的真諦及社會中現實人的真實需求,這是需要社會化網絡服務行業共同探討的問題。就像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在創立之初時的思路一樣:這些網友所關注的並不是僅僅看到某個人選了什麼課程、有什麼興趣、是否單身等,而他們真正關注的是這些信息背後透露出的,即是否可以約會、喝酒及SEX等。

2.1.1 人類需求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類需求五層理論”,其中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並且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成五個階層,形成金字塔的結構。

在當今社會下,至少大多數的人已經滿足了基本的溫飽階段,那麼小康階段所對應的社會需求及尊重需求就變得更加迫切。尤其是社交的需求被格外地凸顯出來,也隻有在社交的基礎上,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更容易被滿足。

社會化網絡服務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這種社交的需求。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中,社會需求大概包括對友誼、愛情及隸屬關係的需求。那麼在社會化網絡中無疑具備這種連接友誼、創造愛情及維持群組、隸屬關係的功能。比如無論是Facebook還是最初的Friendster都是基於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而創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類似Groupon、Foursquare的網站則滿足了人類的消費需求及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在社會化網絡服務風靡的背後,眾多網民到底癡迷的是什麼,或者說他們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而這一點,在當前已經逐漸成熟的社會化網絡服務中已經顯而易見了。

1.身份(Indentity)

我是誰?這個一直困惑著我們的哲學命題在互聯網的世界裏似乎變得更加模糊了。但是幸運的是,互聯網的展示方式相對於現實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晰的身份標誌用以區分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

因此,在最早的Friendster的社交網站上,每個人都有一個專屬的頁麵用來單純地展示自己的個人信息:姓名、性別、年齡、相貌、興趣、愛好、生存狀態等。這些信息的綜合,最終形成你區別於其他人的獨一無二的網絡身份證,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或者字母的組合。

就像今天我們在人人網上可以看到某個人的基本信息一樣,比如針對同一個名字的可能幾十上百的同名者們,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性別、籍貫、年齡、畢業院校等來進行精確的篩選。這表麵上似乎隻是一個尋找、檢索的過程,其實更深層的是你的獨一無二的特性被發現、被挖掘的過程。

當然,隨著社會化網絡的發展,我們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基本信息的展示,我們需要更多的個性化,我們需要一個平台來秀出我們渴望在現實社會中表達的一個自我,那麼個人主頁、自定義模板、人物標簽、群組等一些應用的產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個人主頁是用戶自己信息的集合,通常包括自己的昵稱、頭像、簡介和其他一些與用戶相關的東西。如我在新浪微博的個人主頁,還包括了我的粉絲、關注和微博的一些信息,而在豆瓣上,則包括了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參加的小組等信息。

當然,如果你更願意作為一個參與者活躍於這個社會化的網絡中的話,那麼興趣對於你來說可能相對更重要,群組、標簽、甚至某個話題的共同參與都可以成為一類人的集體特征,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都是一種網絡身份,即便或許是暫時的,比如“非誠勿擾”、“釣魚執法”、“聖元奶粉”的話題等。

“身份”的概念中關於社會地位或者說社會尊嚴、認可度幾乎是人類共有的訴求,因此社會化網絡服務的應用應該在表現這些東西方麵有獨到的理解。比如百度文庫、雅虎知識堂、維基百科、豆丁文檔等,它們雖然倡導的都是一種互聯網自由分享的精神,但是毫無疑問,在分享的過程中是在滿足用戶被尊重、被承認的渴望。

2.關係(Relationships)

人類社會之所以稱為社會並非因為眾多自然人的數量累計,而是這些人之間彼此存在的各種顯性或者隱性、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因此社會化網絡中的關係網絡是維護社會化網站具有社會化屬性的核心要素。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社交網站中的好友、粉絲或者群組的應用。當我們因為一些社會現實裏的關係映射或者虛擬世界裏的興趣相投結成了一個有形的、可以外在表現於互聯網絡之上的關係,那麼就已經具備了社會化網絡的正常運作功能。

因此,在目前主流的社會化網絡服務中,基本上已經將整體的社會關係分成了兩個大的類別:社交圈和興趣圈。比如以Facebook為主的一類社交網站很明顯的是以形成一個社交圈作為發展路線的,無論是同學、同事等大多是具有特定的現實關係,即便也有一些更個性化的自由的東西,但是仍以社交圈為主;而以Twitter為代表的一類微博,則更多的偏重於興趣圈。這類應用上的人群大多是因為某個共同的職業、興趣、愛好、人物、話題等聚集在一起,而很少有具體的社交關係的分類在裏麵。

如果網站的定位不同,那麼運營的側重點自然也不相同。比如說在社交網絡上,我們更注重社會關係的重現,裏麵就需要檢索、驗證、實名等一些功能的出現。而在微博等一些應用上,它更多側重的是一些話題的製造,以引起共同興趣者的集體關注。

信任在現實社會中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那麼在虛擬的網絡中這一點尤其需要加倍嗬護。這一點目前大多是通過類似的實名認證的方式來做的,能較大程度地解決社交關係中存在的欺詐和騙局,但是很難解決的一點就是交互。

對於一個名人來說,可能他在社交網絡中的粉絲、關注者成千上萬,這就注定他們不會關注到每一個關注者對他的關注。根據150度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維持社會關係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當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足夠複雜了,那麼他就很難毫無遺漏地閱讀每個人的信息並及時做出反饋。因此,所謂雙向互動的社交網絡其實大多時候依然是單向的“廣播”。

以新浪微博為例,目前限製的關注人數上限為2000人,這當時是考慮到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但是因為對於被關注的人數(粉絲數)沒有限製,就導致了微博往往成為少數名人的廣播電台,而大多數人隻是聽眾。但是或許這本身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比如社會中的追星現象、傳播學中的意見領袖概念都可以解釋這種矛盾的必然性。

3.活動(Activity)

活動是維持社會關係熱情和新鮮的重要元素,在現實社會裏也是如此。我們經常會發起聚會,比如去KTV唱歌、去美食街聚餐、去旅遊景點郊遊,即便是簡單如釣魚、兜風或者見麵說話,但是很難滿足於整天待在家裏,盡管與彼此的社會關係並不曾消失。

社會化網絡服務同樣需要這樣的催化劑來不斷為我們的社會關係保持動力、增添樂趣,活動發起是一個社會化網絡必不可少的功能。活動或者話題的發起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官方形式的召集,另一種是個人用戶自發形式的組織。

比如在新浪微博的個人頁麵,會出現banner,基於職業的敏感性而提出的一些大眾應當關注的焦點。這類話題一般都偏重於大眾性的、中正的、不太敏感的公益性的話題,比如全國性的會議、國計民生、娛樂文化風潮等。

當然,在整個社會化網絡的世界裏,話題、活動的種類是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的,微博、社交網站隻是最基礎的應用。比如在大眾點評網針對某個商家的評價、討論,這就可能引起一個話題;比如拉手網、美團網每天的團購活動,都屬於活動的範疇。因此,廣義的活動所覆蓋的範圍相對較廣,也是維係社會化網絡具備社會屬性的基本保障。

當然,活動具體的表現形式未必是大眾的。社會化網絡作為一個聚集大眾的平台,但是並不會限製獨立個人活動的自由。如果說在類似開心農場、好友買賣的遊戲中,隻有大眾的參與才能激起遊戲的樂趣的話,那麼諸如一些單純的休閑遊戲、在線音樂電台並不一定需要大眾的參與。這就像現實社會的酒吧一樣,你可以聚集朋友歡暢熱舞,也可以坐在角落裏獨自享受生活。

所以活動的多樣性、人性化、自由度等特質是社會化網絡發展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互聯網是一個倡導自由、分享、交互的虛擬世界,這一點相對現實社會來說更具有技術上的表現優勢。

2.1.2 表現欲的激發

Web 2. 0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創造內容)在互聯網上的繁榮,因此判斷社會化網絡是否繁榮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UGC的數量及質量。所以,如何結合人類需求理論來提升UGC的內容數量及質量,就歸結為目的性精準的用戶表現欲的激發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