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濕營銷的趨勢(2 / 3)

因此,我們一方麵固然不能停止人性化的濕營銷的訴求,但是另一方麵,我們要始終牢記自由對於用戶的巨大的吸引力。你興致來了,可以添加開心農場,明天厭煩了立馬可以刪掉換成好友買賣。比如Facebook強大如斯也隻是代表了社會化網絡的一個分支。在美國,青少年可能喜歡更自由、更喧鬧的MySpace,商務人士則紛紛選擇了Linke din;Quora被稱為“重建了人與信息的關係”,You Tube則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導演、編劇和最有參與感的觀眾,而Twitter則發揮著類媒體的功效,令許多過去被忽視的公共問題重新得到重視。

因此,社會化網絡整體為大眾網民提供的自由選擇,才讓社會化網絡得以繁榮發展。或許一個人是社交網站的鐵杆粉絲,但是可能從來不會去接觸團購;而有的人即便每天大多時間都黏在微博上,卻從來不會有興趣去百度百科分享什麼。而即便最終如Facebook一樣強大的社交網站可以在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整合出來一個兼容並包的平台,用戶依然有最基本的自主選擇的權利。

當然,自由的另一種解釋是隨心所欲地傾吐,而無所謂聽眾是誰。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網民在微博上鍥而不舍地發布自己對某個行業的真知灼見,盡管無人問津;也能看到有很多朋友樂此不疲地將一些相當冷門的資料分享到公共的平台。甚至,他們會在屬於自己的社會化網絡的虛擬空間裏無病呻吟。但是這無關其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是他的自由,更是社會化網絡的自由。

《網癮戰爭》裏一句“豈因聲音微小而不呐喊”引起了眾多人的共鳴。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化網絡正在消除階級的鴻溝,尤其是正在縮短大眾與傳統上層社會中意見領袖影響力的整體差距。在社會化網絡興盛的今天,“大眾傳媒”已經有了新的意義,它不再隻是麵向大眾的傳媒,而是大眾都可以參與其中、參與信息傳播的全新媒體。因此,在社會化網絡中,對於大眾渴望被肯定與被認同訴求的滿足,是保證用戶對於社會化網絡忠誠的重要因素。

羅素說,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對於互聯網世界來說,也是如此。社會化網絡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網絡的懷抱,並且創造出更多的信息,使這個世界更生動、溫暖與個人化;而依靠算法的網絡則嚴密精準地索引出這些信息,分門別類地整理清楚,讓這個世界更準確、直接與標準化。因此,盡管Google強大如斯,卻永遠也無法取代Facebook中用戶主動參與去創造信息資源的體驗。

《紐約時報》表示:Google引以為傲的是它傑出的算法,利用精準嚴苛的計算,排序出它所理解的最好結果。問題是,這一結果並不一定適合於每一個人。而Facebook則開發出了Like功能,現在,全世界有超過35萬個網站安裝了這種功能。如果你喜歡它們所提供的內容,你可以點一下Like,你所推薦的信息會即時儲存在Facebook上。當互聯網變成了你能掌控並創造的天地時,你的自由追求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當然,對於整個社會化網絡來說用戶絕對不是唯一的,社會化網絡應用的開發者們為社會化網絡的長久吸引力貢獻著力量,前提是這個平台足夠開放。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了代號為F8的開放平台,將自己的API(應用編程接口)向第三方軟件開放,就像蘋果公司在推廣iPhone和iPod touch時所做的,優秀的第三方Apps在Facebook的平台上得以用病毒式的營銷方式傳播。其背後是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絡,一旦用戶使用了新的應用,就會以Facebook的方式顯示在他的實時狀態欄裏,於是,所有好友都會立刻知道:你的朋友已經使用了這一款應用。

這似乎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夠壟斷的做法,但是這恰恰是社會化網絡特性的精髓所在。當用戶無法自由地選擇足夠豐富的應用,而社會化網絡的所有者們又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供大於求的時候,用戶的忠誠度必然會降低。有趣的是,社會化網絡似乎正在促進互聯網一直倡導的分享與合作精神的深入貫徹,而這也將反向促進社會化網絡健康良性的發展,為用戶帶來更加高效、便捷、社會化的體驗。

4.1.3 口碑的影響力

從傳統營銷理論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口碑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尤其是其對於長效的品牌形象建設及客戶關係維護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最常見的電視廣告、明星代言,到底是不是屬於口碑傳播呢?當然不是。因為它們不僅不屬於口碑傳播所限定的非商業傳者的範圍,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消費者真的相信明星代言人確實使用過該產品呢?估計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在傳統社會中,潛在客戶的消費行為主要源於兩種不同的分類:一種稱之為觀察模仿,一種稱之為口碑傳播。跟人類的社會性相比,觀察模仿並沒有完全脫離動物性的特點,比如群居、跟風等。我們往往在並不了解一個產品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圍在店門口排隊,就會覺得這個產品應該值得期待。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口碑傳播的持續效果及二次促銷的價值,相對來得更深、持續、高效一些。

口碑傳播的結果主要體現在購前和購後兩個階段。處於購前決策階段的消費者會受口碑信息的影響,從而產生一定的購買行為;同樣,處於購後評價階段的消費者也會受口碑信息的影響,並做出正麵或負麵的評價。因此觀察模仿的效果往往是即時的、短暫的,但是口碑營銷的作用則是持續的、穩定的、長久的。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購物全程的3個階段:

1.購買行為

由於存在產品信息的不對稱性,尤其是無形服務所帶來的決策風險,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傾向於接收口碑信息,甚至主動搜尋口碑傳播。當口碑傳播信息與口碑接收者自身感知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基本吻合時,口碑信息易影響口碑接收者的購買決策,最終促使其產生與口碑信息相一致的購買行為。即在口碑傳播褒揚效應的作用下,消費者會接受傳者推薦的產品或服務;而在口碑傳播負麵效應的作用下,消費者會放棄對傳者抱怨產品或服務的選擇。

無論是淘寶賣家的信用、店鋪產品的評價,還是京東商城之類產品的用戶評價,抑或是拍拍網、淘江湖上用戶購買記錄的分享,以及人人網、開心網上好友分享的網購地址名單,都已經成為我們日常進行互聯網消費的重要參考標準。

客戶主動搜索口碑的需求在互聯網社會具有突出的表現。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很難在決定去買某款手機之前輕易地從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找尋出這樣一位曾經體驗過的消費者,因為即便是朋友、親戚、同事,我們都不可能在現實裏去滲透到別人生活的各個細節,但是社會化網絡的平台機製讓這種分享與獲取都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在拍拍網上購買一件產品,然後分享到空間中,那麼理論上所有的QQ好友都有機會看到這條信息。

2.同向評價

同向評價是指在一次消費過程中,一個消費者很容易觀察模仿其他消費者的評價進而跟隨做出評價的行為。這種特性對於商家來說一方麵很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麵也很容易受到負麵的影響而導致輿論失控。

亞馬遜一般會通過旗下的dpreview或者PC world之類的第三方專業媒體的評論來引導消費者的話題。比如說當一款產品有專業機構出具了嚴格的評測後,那麼很可能消費者在購物後往往會更關注這些要點,並且在分享的時候表示事實確是如此。當然,如果某產品的一處缺陷被發現,那麼其他的消費者也很容易跟風附和第一個評論者的言論,這就是同向評價的最真實體現。

3.多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