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備誌(1 / 2)

上章書說到: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霰彈則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缺點是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裏。

還有一種神火飛雷,主要用於殺傷人馬,前明壬辰倭亂時期,由火炮匠李長孫發明,屬於一種炮彈。外形如瓢,裏頭裝有火藥薄鐵片,纏火繩的木穀以膠插入木穀的竹筒。木穀的溝縫長,炮彈的爆炸時間長,反之則短。

而著名的多級火箭“火龍出水”,在明朝《武備誌》中有記載,用紙糊筒外綁第一級火箭,龍口內有第二級火箭,射出後加大射程擊中敵方船艦,用於水上攻擊,射程甚至可以達到1.5公裏!

原始的火焰噴射器——猛火油櫃,同樣是誕生在中國。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述過中國西北地區開發使用石油的先例。

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橫江一窩蜂”,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明代《武備誌》中對橫江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範疇。

至於最古老的手榴彈,名為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幹,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和現代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這種不符合“武道”的殘忍家夥,大概當時也被當作恐怖主義分子的武器吧。

另外還有毒氣彈“霹靂炮”、“毒火球”,這應該是最早的化學武器了。而它的出現的比明朝早多了,采石之戰的時候是宋軍重要武器,內部除了火藥外,還有巴豆,狼毒,石灰,瀝青,砒霜……爆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簡直不亞於沙林氏毒氣!

其它的諸如最早的非觸發水雷——水底龍王炮,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最早的帶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彈——神火飛鴉,最早的重型抬槍——戰防炮,甚至還有最早的大口徑左輪槍——五雷神機……如此種種都是源自華夏民族的智慧,但是最終卻沒能挽救中國衰敗的命運。

說到後來,戴老頭的聲音也漸漸哽咽了,終於忍不住伏在桌子上失聲痛哭。李大忽悠等人更是破口大罵,這些兄弟都是從日本鬼子的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想到一個泱泱大國、曾經的軍事霸主如今竟沒落如斯,任人欺淩,怎能不滿胸憤慨、義憤填膺!

我望著這一群鐵骨錚錚的漢子,感慨萬千。如果不是這個特殊的身份,他甚至有一種衝動,率領這些兄弟縱橫疆場,躍馬揚威,“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那該是怎樣的一種豪情……

……

所以經過研究提出兩點要求,要求戴老頭一定嚴格把握:第一,建立嚴格的生產標準,寧可犧牲產量,但每一個零部件、每一顆子彈都必須符合設計規格,以確保戰場上能夠通換通用;第二,質量必須嚴格把關,如果經費不足,可以暫緩生產,但絕對不能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