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事不好了!(2 / 2)

這一個旗裏的一個牛錄是多大的官,他能統領三百個人,相當於是現在是一個營吧,那一千五百人相當於一個團,七千五百人相當於一個師。

可是當時並不是這樣的,當時軍隊少,當時都統是一品官,和部長,和上層是一起的。所以我說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牛錄額真,就是佐領三百人,至少相當於現在團級,團長。甲喇額真我看怎麼樣也相當於師長。都統呢,相當於現在一個軍,或者一個軍團,大體上是這樣,因為不大好類比。清朝因為它是弓馬得天下,武人的官階很高,權力也很大,所以不能完全拿今天類比。

它這個八旗組織,不純粹是一個軍事組織,它還是一個政治組織,一個行政組織。所以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政治組織、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司法組織,它是多元一體。

八旗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它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去打仗,打完仗回來就是老百姓了。亦耕亦戰,寓兵於農,因為它當時在赫圖阿拉,打撫順,一個令下,就集合起來,去打仗。

打完仗回家了,大家該種地種地,該打獵打獵,出征的時候軍馬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幹糧是自己的,擄掠了勝利品,分成八堆,或者八份,大夥分。每要出征的時候,據記載,家裏頭老婆孩子是歡欣雀躍,希望到前線去。

八旗組織在清初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整個分散的女真人、滿族人,通過八旗這個紐帶連接成了一個戰鬥的整體。開始八旗就是女真人,後來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漢人、朝鮮人、錫伯人等等。

所以,八旗組織的戰鬥力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沈陽一直打到濟南,擄掠了東西回去的時候,到了長城要過關口的時候,八旗軍隊把這樹劈了,劈成白茬兒,寫上字,“諸官免送”,就是明朝的官員你不要送了,騎了大馬,穿了新的衣服,耀武揚威地就出了長城,明朝軍隊嚇得尾隨追擊都不敢,那八旗軍隊當時是相當威武。

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很多人從龍入關,到了北京,怎麼辦,怎麼安置這些人?概括一下:十定。

第一,定身份。旗人當時不叫滿族,旗人,就是在旗的,民人就是不在旗的,不在旗的叫民人。我看有的書說叫“旗民”,這是不對的。它是兩個概念,旗是旗,民是民。北京吧,旗人就是在旗的,不在旗的漢人、回族等等,都叫民人。它叫隻分旗、民,不分民族。這個身份是終身的,你在旗終身在旗,世世代代在旗,民人不在旗,世世代代不在旗,個別的例外。

第二,定旗分。八個旗,鑲黃旗,你就終身是鑲黃旗,子子孫孫是鑲黃旗,但是裏頭有例外,我說是一般的情況下,中間也有變動。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