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在鎮上,從山村到鎮上騎車大概要走上四十分鍾的路程。姥姥的家裏是沒有自行車的,對於已經上了年紀的姥姥也是用不到的,所以來的時候是坐得英子的順風車。為什麼不坐張明恩的,那是因為他把自行車騎的跟蹦蹦車沒有任何區別,一路騎又一路的大喊大叫,楊楠可不想讓人以為是個瘋子。
到了鎮上的學校,英子和張銘恩就去停車了,看著眼前的景象,與其說是學校,到不如說是一些破舊的房子組成的大雜院,四處雜草叢生,房屋的牆麵上圖畫著藍色粉筆寫下的圖案和文字,而所謂的校門就是一塊寫著xx學校的木牌來充當,可以說楊楠從未見過如此破敗的學校,竟然還是一座高中,英子兩人停好了車,便帶著楊楠去報名。
報名的地方就是一間狹小的房屋,來這裏的學生也沒有很多,流程也很簡單,報了名,交了錢,拿了書本就可以回去了。收費並沒有楊楠想象的多,大概隻有在城裏普通高中收費的是分之一,而且也沒有什麼文理班之分。隻是奇怪的是還有一些小孩子來報名。
報名完了,楊楠在英子和張銘恩兩人的陪同下參觀了一下教室,已經腐繡不堪的鐵鎖鎖住了教室的大門,室內隻有幾十張殘破不堪的桌子,桌子上有著一層厚厚的灰土,教室內外都有蜘蛛的網絡,一隻飛蟲不小心撞了上去,拚命的掙脫,卻沒有任何用,還是被吵醒的蜘蛛當了一頓飽餐。
廁所是個很重要的地方,隻要有人就絕對少不了它,學校的廁所可能是最豪華的了,兩間擠在一起的茅屋,中間隻隔著一堵牆,一邊寫著大大的男字,一邊寫著大大的女字。
一直回到了村口楊楠都不敢相信學校會是那個樣子的,這是在開玩笑嗎。像是知道楊楠在想著什麼,英子就給他說了一些關於學校的事,從英子的話裏,楊楠才知道為什麼學校會這麼的破敗。
其實在以前是根本沒有學校的,人們都很窮,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吃飽飯,如果連飯都吃不上,又哪裏會有錢上學,而在改革開放後,生活是比以前好多了,最起碼不用再為三餐發愁,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但大家都是農民,大字都不識兩個,又何來的老師。花錢請,大家又都不肯,有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也都是把孩子送到外麵去上學,窮人花不起錢,幹脆也就不讓孩子上學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幾個年輕的男女出現,他們幾個人出資蓋了這間學校,同是也是學校的老師。這些人都是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不願意看到家鄉的孩子因為沒錢而上不了學,他們是帶著一腔熱血回來的。可是現實確是殘酷的,富裕的人看不起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到這裏來上學,說他們根本教不了什麼,窮人們怕學費太貴也不敢送孩子來上學,隻是在一旁觀望著。熱血遭遇了冷漠,但他們沒有這樣放棄,免費為這片土地上的孩子教學。既然是免費的,就沒有理由不來了吧,所以一聽到是免費的,大家就都把孩子送了過來,這樣一來學校就存在了,幾個人也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