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時間久了,問題也越來越多了,然而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的嚴重緊缺,因為要負責學校,所以沒有辦法工作,加上是免費教學,沒有任何的收人,學校所有的花費都落在了幾個年輕人的身上,漸漸的,錢越來越少,破損的書桌沒錢去修,老舊的教室沒錢翻新,孩子們的課本也沒有錢去買,最關鍵的是幾個人裏終於有人熬不下去了,撇下了這裏的一切走了。
學校真的是辦不下去了嗎,畢竟誰又能這樣一直幹下去,沒有任何的回報繼續堅持下去,可剩下來的人做到了。為了學校能夠繼續的開辦,他們不顧一切的去想辦法去借,卻沒有人願意投資在這個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學校,不知道找了多少人,求了多少人,全部都是無功而返。
有人勸他們放棄吧,還是各自去好好的工作,不要再浪費精力了,他們沒有同意,桌子壞了就自己來修理,牆麵裂了就自己來修,沒有課本就到一些回收廢舊書本的地方死纏爛打的給孩子們去磨,然而桌子壞到再也修不了,強上的裂痕也沒辦法再去補,課本也隻是一兩本,還能再堅持下去嗎?
人心總是肉長得,人也是有感情的,會哭會笑會感動也會感恩,於是那些被感動地人們紛紛出錢來幫助這些勇敢的年輕人,但他們不願動用人們的血汗,所以沒有要這筆錢,最後有人說,孩子上學總要有課本吧,沒有課本又拿什麼來教孩子。
最終他們決定,隻收給孩子們買書的錢,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就這樣學校一直辦了下來。由於沒錢,學校就隻有三個教室,一個是教小學的知識小班,一個是教初中的中班,最後一個是高中的大班,,老師也一共隻有三位,分別教不同的班。
怪不得學費會這麼的少,還有小孩子去報名。原來是這個樣子,楊楠在聽完英子的敘述之後對這些人感到十分的敬佩。
不過這些並不是全部,三年前一個不知名的女人來到了這裏找到了那幾個人,說是在外聽到了他們的事跡而來的,願意出資蓋一座新的學校,這時都已經年齡半百的幾人自是同意的。
有了錢,新的學校很快就蓋起來了,又招了一些新的老師,配備了新的桌椅,麵積也比之前大的多。
有了新的學校,以前的老校就不會再使用了,但是為了謹記那些艱辛,讓人們知道上學的不容易,所以決定報名處就在老學校裏,珍惜現在學習的機會。
為了感謝出資地女人,決定以女人的名字來作為新學校的名字,剛開始女人不願說出自己的名字,但在眾人再三的勸說下,女人才告訴大家她的名字。
”那個女人叫什麼名字”楊楠也想知道這個拯救了學校的人的名字是什麼
”她說,她叫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