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範圍:喉、氣管、肺和胸部疾患,如:咳嗽、氣短和自汗等。
2.手陽明大腸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主要穴位有20個,分別是迎香、口禾髎、扶突、天鼎、巨骨、肩耦、臂臑、手五裏、肘髎、曲池、手三裏、上廉、下廉、溫溜、偏曆、陽溪、合穀、三間、二間、商陽等。
作用範圍:頭麵、眼、耳、喉及發熱性疾病,如:牙、咽痛,寒戰,泄瀉等。
3.足陽明胃經
主要分布在口唇、頭麵部,行於胸腹部,
至腹股溝,再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止於第二趾外側端。主要穴位有45個,常用的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頰車、下關、頭維、人迎、缺盆、乳中、梁門、天樞、水道、歸來、氣衝、髀關、梁丘、犢鼻、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內庭、厲兌等。
作用範圍:頭、麵、鼻、齒、喉、腦、腸胃、發熱等,如:咽、鼻疾病,胃、腸疾病等。
4.足太陰脾經
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和下肢內側前緣,主要穴位有21個,常用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穀、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周榮等。
作用範圍:胃腸疾患,膽道疾病,其次為生殖泌尿係統疾病。
5.手少陰心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主要穴位有9個,常用穴位有極泉、青靈、少海、通裏、神門、少府、少衝等。
作用範圍:對心與神誌發生作用,包括胸腔疾病、心痛、脅痛、眼黃和口渴等。
6.手太陽小腸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主要穴位有19個,常用穴位有少澤、前穀、後溪、腕骨、陽穀、養老、肩貞、臑俞、天宗、秉風、肩中俞、天窗、天容、聽宮等。
作用範圍:頭部側麵及耳部,可治熱性疾病,耳聾、頰腫和咽痛等。
7.足太陽膀觥經
主要分布在頭、背、腰、臀、下肢和足等部位,幾乎貫穿全身。主要穴位有6個,常用穴位有睛明、攢竹、眉衝、通天、玉枕、天柱、大抒、風門、肺俞、心俞、膏肓、神堂、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委中、承山、跗陽、昆侖、申脈、京骨、至陰等。
作用範圍:頭、頸、眼、鼻、腦、腰背部及發熱等,如:腰、背、項痛及痔瘡、尿頻等。
8.足少陰腎經
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和胸腹部,主要穴位有27個,常用穴位有湧泉、然穀、太溪、大鍾、水泉、照海、複溜、橫骨、四滿、肓俞、幽門、神藏等。
作用範圍:以生育、小腹和腸道為主,也治咽喉與肺部疾病,口熱、舌幹、消瘦和視物模糊等。
9.手厥陰心包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主要穴位有9個,常用穴位有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等。
作用範圍:以治胸、心、胃、神誌病為主。如:心煩、心痛、心悸和精神疾病等。
10.手少陽三焦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中間,主要穴位有23個,常用穴位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天井、肩髎、天牖、翳風、角孫、耳門、絲竹空等。
作用範圍:頭、耳、喉、胸脅及發熱病,如:耳聾、咽腫、肩臂痛、手指活動不利等。
11.足少陽膽經
主要分布在頭部,下行經腋、側胸、側腰臀部,沿下肢外側中間行至足背,主要穴位有44個,常用穴位有瞳子髎、聽會、上關、率穀、天衝、頭竅陰、陽白、頭臨泣、目窗、風池、肩井、京門、帶脈、環跳、風市、陽陵泉、光明、懸鍾、丘墟、足臨泣、俠溪、足竅陰等。
作用範圍:頭、眼、耳、鼻、喉、胸脅、身體側麵和發熱病等。主要病變是頭痛、咽痛、眼痛、口苦和轉身困難、肢體活動不利等。
12.足厥陰肝經
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中間,主要穴位有14個,常用穴位有大墩、行間、太衝、曲泉、足五裏、期門等。
作用範圍:生殖、泌尿與腸道係統、胸部及眼睛。如:胸滿、腰痛和生殖泌尿係統疾病等。
13.任脈
位於麵部和胸腹正中線上,主要穴位有24個,常用穴位有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神闕、下脘、建裏、中脘、上脘、鳩尾、中庭、膻中、華蓋、天突、廉泉、承架等。
作用範圍:總領諸陰,主管男子疝氣、女子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14.督脈
位於頭後部和背部正中線上,主要穴位有28個,常用穴位有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百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等。
作用範圍:總督諸陽,主治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風等。
15.常用奇穴
(1)頭部14個,常用穴位有四神聰、魚腰、印堂、上明、太陽、耳尖、球後、金津、玉液、翳明、安眠等。主要作用於頭部、五官和神誌。
(2)胸腹部2個,即子宮、三角灸。主要作用於婦科疾病和疝氣、腹痛等。
(3)背部6個,常用的有定喘、夾脊、腰眼、十七椎等。主要作用於肩、腰、背、腿部疾病、咳嗽、喘息、便秘等。
(4)上肢9個,常用的有肩前、肘尖、二白、中魁、腰痛點、外勞宮、八邪、四縫、十宣等。手臂穴位較為敏感,各穴位作用部位不同,可涉及到全身各個部位,如:中魁可治療嘔吐、呃逆、食欲不振等;外勞宮可治療落枕、手臂腫痛等;十宣可治療昏迷、癲癇、高熱、咽喉腫痛和手指麻木等。
(5)下肢9個,常用的有環中、鶴頂、百蟲窩、膝眼、膽囊、闌尾、八風等。主要作用於下肢疼痛、腫脹等疾病和特定穴位如膽囊、闌尾相對應髒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