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按摩基礎知識(2)(1 / 3)

(6)刮板。多用牛角、骨片或有彈性的塑料製成,主要用於刮摩中勻散力量。臨時用於小麵積的刮摩也可用瓷器湯匙或調羹來代替。

(7)搓膚手套。主要用於增加與皮膚表層間的摩擦力。

(8)火罐。傳統的火罐需要借助於閃火來形成負壓,操作不當容易燙傷;抽吸式火罐以抽出空氣來形成負壓,比較安全、方便。

(9)毛巾或大浴巾。用於患者的防寒和擦汗。

(10)棕刷或毛刷。可準備大、中、小各種型號,以便選擇針對不同部位的輕柔刺激。

2.藥物類

主要作用是潤滑或滲透局部皮膚,減輕受術者的痛苦,增強按摩的醫療或康複作用。

(1)食用油或其他油。以菜籽油、芝麻油或桐油最好。菜籽油可潤滑消炎,芝麻油可解毒活血,桐油最能化瘀散血,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

(2)正紅花油。既能舒筋活血,又可潤滑肌膚。

(3)萬金油(清涼油)。除潤滑外,更有消炎、脫敏及驅蟲等作用,且作用較持久。

(4)風油精。有潤滑、消炎、脫敏和驅蟲等作用,滲透作用相對更強。

(5)按摩乳。可滋潤和滑澤肌膚,使用極方便。

(6)白酒(酒精)。可清潔肌膚表麵,活血、散瘀及消炎,兼具潤滑作用。

(7)薑片。以鮮用為佳。用於擴張毛細血管,提高局部皮膚溫度,增加血液循環。

(8)滑石粉。起潤滑和爽汗作用。

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前,應先將手指曱剪短,用熱水、肥皂刷洗幹淨,以免在按摩中損傷皮趺。

(2)氣候寒冷時,應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以免患者感受風寒。暑天應開窗使空氣流通,但不能使涼風直接吹到患者身上。

(3)無論是采用坐式或臥式按摩,都要讓患者處於舒適的位置。如用臥式,躺的地方一定要用柔軟的被褥塾好。

(4)給小兒按摩時,手法宜輕柔緩和,不要讓患兒恐懼。按摩過程中要觀察患者的神態,不要讓他感到疼痛難受。

(5)被按摩者身心放鬆,心平氣和,這樣才能使肌肉放鬆,使按摩收到效果。

(6)注意取穴的準確性,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7)按摩時用力大小以患者的耐受為度。用力過小,不能起到應有的刺激作用;用力過大,也易擦傷皮肢或引起不良反應。

(8)按摩治療必須長期堅持才有效果,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9)人中不能亂掐。雖然掐壓人中能對患者造成強刺激,促其恢複知覺的作用。但遇急性腦卒中(中風)、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嚴重的感染、中毒、代謝性疾病,掐人中穴容易延誤搶救時機,影響患者康複。碰上這種緊急情況,要盡快與附近的急救站取得聯係,千萬不能亂掐人中穴。

按摩的禁忌

按摩雖然是一項非常好的治療、保健、強身手段,但也不是什麼時候、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的,必須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為原則,因病製宜,因人而異。

按摩的禁忌證,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常見病的禁忌

(1)各種潰瘍性皮膚病、嚴重心髒病、各種慢性病發作未控製者。

(2)急性滑嚢炎患者,以及神經根炎性水腫期的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患者,均不能施行按摩療法。

(3)忌在有癰癤、腫瘤的部位按摩。

(4)麵部危險三角區內按摩,尤其要慎重,最好不做。

(5)老年人如有局部疼痛,應先排除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以免發生骨折等意外。

(6)創傷和扭傷後不宜急於按摩。

(7)足部按摩禁忌:有出血性疾病或血液病的人禁做;外科急腹症不宜做足部按摩;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流腦、乙腦等),不適合做足部按摩;各種中毒(如煤氣中毒、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傷等都不適合做足部按摩。

2.因人而異的禁忌

(1)骨質疏鬆或嚴重缺鈣會導致骨的脆性增加,按摩時易造成骨折。

(2)女性經期不能按摩。

(3)體弱的小孩不能按摩。兒童的身體較小,按摩時不容易找到準確的穴位。體弱或幼小的嬰兒,其骨骼、皮膚嬌嫩,不能承受按摩的刺激。

(4)健康人不宜做按摩。對於長期坐辦公室的亞健康人群緩解疲勞、恢複體力有一定的效果,而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完全沒有必要。

(5)空腹和飽餐後禁忌按摩。

經絡、穴位和主要功能

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合稱,凡是直行幹線都稱為“經”,從經脈分出來、網絡全身各部分的支脈叫做“絡”。經絡係統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正經”,一類叫做“奇經”;正經共有12條,奇經共有8條,其中最為主要的則是任脈和督脈,故通常稱為14經脈,也是這兩者的合稱。

十四經共有361個腧穴,經脈排列次序,按氣血循環流注依次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任、督二脈一前一後獨自循環。

361個腧穴,每個穴位都有局部近治療作用、循經遠治療作用和雙向調整作用,因而根據穴位所在的經脈,就可以推斷這個穴位的部分功能。例如列缺穴,位於肺經,故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咽痛等,又因該穴位於腕部,故能治療腕部疼痛;又如後溪穴,位於小腸經,故可治療頸椎病、肩周炎、目赤、耳聾等,該穴又位於手掌,故又能治療手指疼痛不適,所以每一個穴位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有雙向調整作用。

1.手太陰肺經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主要穴位有11個,分別是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