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內科常見病按摩療法(2)(1 / 3)

手法:先揉搓雙側足三裏穴至發紅、發熱,再點按5-8分鍾。每天2-3次。

三方

適應證:大便次數多。

按摩部位:中脘和三陰交穴。

手法:每穴點按10分鍾左右,每天2-3次。在相應穴位配合艾灸效果更好。

適應證:暴發性胃腸炎。

按摩部位:金津、玉液和委中穴。

手法:按揉以上三穴5-8分鍾,效果不佳在各穴位常規消毒後,點刺放血2-3滴。每天1次。

注意事項

1.避免腹部受寒。

2.症狀嚴重者應送醫院治療。

一方

適應證:便秘。

按摩部位:臍腹。

手法:

(1)取坐位,先用單手或雙手壓在肚臍處,德耐針方向揉按100下左右。

(2)放鬆腹肌,挺胸深呼吸,吸氣時腹部盡量放鬆,呼氣時腹部盡量收縮,一呼一吸20次左右。可在排便時進行,也可早晚練習。

二方

適應證:便秘。

按摩部位:上身和勞宮穴。

手法:

(1)每天早上起床後,取站立位,雙腳分開齊肩寬,兩手掌心朝上,向後平伸,用中指尖對準勞宮穴,用力握拳,同時提肛做忍大便狀,堅持2秒以上。反複48次。

(2)晚上躺在床上揉摩肚臍,順時針方向32次,逆時針方向32次。

三方

適應證:心髒病患者便秘。

按摩部位:小腹和尾骨。

手法:

(1)取站立位,左手適度用力,由臍向下腹推擠;右手先頂壓尾骨尖上兩橫指處。

(2)再自腰下向肛門方向推擠。雙手配合,不拘次數。一有便意,即上廁所。

(3)壓時注意先輕後重,排便時避免屏氣和憋氣。

四方

適應證:便秘或排便不盡感。

按摩部位:合穀穴。

手法:用左右手交替按壓另一手的合穀穴,次數不拘,至有便意時為止。用力可稍重,以有酸脹感為宜。

適應證:舒筋理腸,散滯通便。

按摩部位:膻中、中極、天樞、腹結、氣海、尺澤、曲池、合穀、支溝、內庭和三陰交穴。

手法:

(1)仰臥,用拇指從胸部膻中穴到中極穴,方向始終由上向下,操作18次,力量不宜過大,但是要緊貼皮膚。

(2)將自己兩掌平放於中腹,兩中指對天樞穴,稍加用力後順時針方向揉動,令腹內有熱感為宜。

(3)用雙手拇指按壓下腹部同側腹結穴,感到酸脹後,順時針方向點揉72次。

(4)用拇指點揉氣海穴72次。

(5)用拇指按壓左右尺澤穴和曲池穴各72次,輕輕揉動。

(6)用拇指按揉合穀穴各72次,輕輕揉動。

(7)用拇指按揉左右支溝穴各72次,輕輕揉動。

(8)用拇指按揉左右內庭穴各72次,輕輕揉動。

(9)用拇指按揉左右三陰交穴各72次,輕輕揉動。

注意事項

1.適當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

2.配合補充b族維生素效果更好。

助排便運動

(1)便前先走百餘步,邊走邊左右扭腰,然後拍臀100餘下。

(2)自然站立,雙腳略叉開,平伸雙臂,下身不動。先上身左右旋轉,各36次;再垂下雙手,深呼吸,腹肌配合一收一放做20次。

中風患者助排便運動

用力排便時,用雙掌緊捂雙耳,可有效保持腦內的均衡壓力。自開始用力時捂起,至用力完畢後方可鬆開。

神經性便秘助排便運動

清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雙手用力握拳,越緊越好,隨即鬆開。如此一鬆一緊做100次左右,多多益善。

膈肌痙攣

適應證:呃逆。

按摩部位:眼部。

手法:用雙拇指按壓眼球,先輕後重,至不能忍受為止,保持5~10秒。本法用於臨時應急最妙。

適應證:打呃。

按摩部位:攢竹和天突穴。

手法:

(1)用食指疊加中指揉按攢竹穴30~60秒,雙側同時進行。

(2)用拇指按摩天突穴2~3分鍾,再點壓幾分鍾,同時屏氣,即可止。

四方

適應證:打呃。

按摩部位:雙側中指。

手法:先揉捏,再抻拉中指。可反複適應證:呃逆。

按摩部位:人中穴。

手法:用指甲掐人中穴5分鍾,掐時指甲略向上傾斜上頂。隨時進行。

六方

適應證:頑固性呃逆。

按摩部位:雙足和湧泉穴。

手法:用力按雙足橫膈反射區,然後再按壓湧泉穴5-10分鍾,可反複按摩。隨時進行。

注意事項

1.穴位定位要找準,力度以能耐受為度。

2.吃喝時不要呑咽太快,避免胃部受寒。

一方

適應證:頭痛。

按摩部位:前額和後腦。

手法:

(1)先用拇指和中指掐、捏風池穴10~15分鍾,手法由輕到重或輕重交替。

(2)再按揉雙側太陽穴與印堂穴各10~15分鍾,每天次數不拘。對偏頭痛或前額痛者,務必使患部有麵性酸脹感為佳。

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