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取站立位,將左右足尖盡力伸直、屈心各32下。每天1~2次。
曲各32下。
(3)最後分別揉搓足踝、足背、足尖和足適應證:足部老傷引發肢麻。
按摩部位:下肢。
手法:
(1)坐位,左腿架於右腿,右手握住左足。
注意事項
1.有炎症或腫脹明顯者不宜按摩。
2.症狀嚴重者需去醫院查找原因。
腿腳水腫
一方
適應證:突然單腳腫。
按摩部位:湧泉、委中穴和雙小腿。手法:
(1)拍打雙膝關節300下。
(2)按摩雙小腿300下。
(3)點按委中和湧泉穴各300下。每天1次。睡前按摩最好。
二方
適應證:腳、踝關節浮腫。
按摩部位:雙足;太溪、大鍾、水泉、照海和然穀穴。
手法:在雙足的上述5個穴位上依次按摩,每穴用力揉按100下。每天早晚各1次。腫消後還應堅持鞏固一段時間。
三方
適應證:疏經活絡,解滯鎮痛。
按摩部位:委中、水泉、照海、太溪和大鍾穴。
手法:
(1)用拇指按壓委中穴36次,然後雙手指重合在委中穴上按壓36次,按壓至稍感疼痛為宜。
(2)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對,夾住跟腱拿捏72次。
(3)用大拇指分別按揉水泉、照海、太溪、大鍾穴。各36次。
注意事項
不明原因的水腫,要盡快到醫院明確診斷。
踝關節損傷
一方
適應證:踝關節扭傷。
按摩部位:踝關節扭傷處。
手法:
(1)患者取坐位,患足平放。
(2)在患者壓痛點上從上至下輕輕撫摩,反複8-10次。
(3)一”手握住患者足趾,一”手拔拉患者踝關節,並幫助患者做前伸和後屈動作,反複8-10次。
(4)再拔拉患者足背,按順、逆時針方向各旋轉8-10次。
(5)最後由損傷部位向上輕柔推摩5-8分鍾。每天1次。
二方
適應證: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按摩部位:解溪、昆侖、懸鍾、陽陵泉穴和耳部踝反射區。
手法:
(1)用拇指按揉踝部5分鍾(從患部到周圍)。
(2)用拇指按揉解溪、昆侖、懸鍾、陽陵泉穴各72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3)四指並攏擦踝部,自足背經踝部至小腿36次,以局部有透熱感為宜。
(4)用拇指和食指經常捏揉耳部踝反射區。
注意事項
如有畸形,則應讓患者及時到醫院治療。
腿部脹痛
一方
適應證:祛風濕,利腰腿。
按摩部位:後溪和環跳穴。
手法:
(1)用拇指點揉左右後溪穴各36次,使之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
(2)側臥屈腿,按摩者屈肘,用肘尖按揉環跳穴72次,使之有明顯的酸脹感傳導至腿部為宜。
適應證:行氣血,化濕熱。
按摩部位:太衝穴。
手法:用拇指推揉左右太衝穴各36次,有酸脹感放射至下肢和足趾部為宜。
三方
適應證:導滯化瘀,消腫止痛。
按摩部位:腿和足部。
手法:
(1)坐位,先按摩左腿,左手掌貼在小腿外側,右手掌貼在小腿內側,從膝蓋開始。
(2)雙掌夾住小腿往下推,推至踝部即往回拉,一推一拉反複推摩108次。
(3)取坐位,兩腿屈膝放在凳子上,用兩手各握踝關節,一手按順時針方向,另一隻手按逆時針方向,做圓圈形按摩3~5分鍾,然後再由下向上擠壓小腿9次。
(4)用手掌水平推壓小腿血管曲張處,來回推移36次。
(5)捏住患腿的五個腳趾,來回按捏36次。
(6)用手掌摩擦足底部,以湧泉穴為中心反複進行108次,使足心發熱為宜。
您知道如何使用護膝嗎?
護膝可分為兩類,即“支持型”和“保暖型”。
(1)支持型護膝多為彈力繃帶做成的。這類護膝的共同特點是能對膝關節起到“支撐”作用。
(2)保暖型護膝則多為棉或毛線做成,目的是為了給膝關節保暖,防止寒冷對關節的影響。
(3)如果要進行劇烈活動或對膝關節“要求”較高的活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爬山、打太極拳等,應戴“支持型”護膝。因為此時關節承受的力非常大,容易受損傷。
(4)無論哪個季節,隻要覺得膝關節有“寒冷感”就應該佩戴“保暖型”護膝,因為膝關節最容易受到寒冷的影響。
(5)注意:避免長時間使用“支持型”護膝,防止出現“廢用性萎縮”。
四方
適應證:舒筋活絡,除濕通痹。
按摩部位:條口和懸鍾穴。
手法:用拇指點按條口穴、懸鍾穴各36次,使下肢有酸脹感為宜。
注意事項
按摩後最好平臥10分鍾,或雙腳抬高,半臥位10餘分鍾。
一方
適應證:無原因的頑固性足跟痛。按摩部位:疼痛局部。
手法:坐姿,取手指粗細的橡皮棍或軟木棍,不停地在痛處撚、推、擀、敲。用力可適當大點,以能耐受為度。每天不拘次數。
二方
適應證:入冬即足跟疼痛。
按摩部位:雙足底;委中和承山穴。手法:先按摩小腿上的委中和承山穴,各按揉36次;接著趾尖上蹺,左右足跟用力蹬地各72下。每天早晚各1次。
適應證:足跟走路疼痛。
按摩部位:雙足跟。
手法:將雞蛋大小的石頭烤熱至50°c左右,用手抓住熱石頭在疼痛處不斷按摩。每次20分鍾,每天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