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處理危機的公共關係專題活動(3 / 3)

(一)選擇實施積極的處理辦法

1.組織內部對策。首先,組成解決此次危機事件的工作小組,由內部負責人、公共關係人員組成,並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在掌握事情的真正原因後,製定切實可行的周密計劃,向全體工作成員公布解決方案,同甘共苦,齊心協力,渡過難關。如果受到傷害的是內部員工,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采取有力的措施對傷者進行救助和撫恤工作,滿足家屬的條件,保障好醫療設施。假如是造成設備損害的話,應盡快做好更換設備的工作。

2.安撫受害者對策。認真了解受害者的情況,對受害者表示明確的歉意,承擔組織該負的責任,與受害者接觸要慎重;冷靜地聽取受害者的意見,他們對事情處理的態度、要求、意見、賠償的形式等,即使受害者是負主要責任的一方,也不要與受害者在事故現場追究;態度應誠懇,表現出對受害者的同情與關心,盡組織最大的努力保障事情的和諧解決,向受害者家屬公布賠償的方案與金額;如2 00 0年 8 月,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沉沒,艇上118位官兵生死不明。總統普京由於沒有停止休假,立即趕赴現場,支持率由7月初的73%下降到65%。在營救活動結束後,普京會見了遇難官兵的家屬,座談會長達兩個半小時,他耐心地回答了家屬的所有問題,並答應賠償十年的工資,授予最高榮譽稱號,建立紀念碑,把他們的物品陳列在莫斯科博物館。之後,普京的支持率又上升到70%。

3.對新聞界對策。及時發布危機信息,爭取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招待會,統一宣傳口徑,或者澄清事實,或者誠懇致歉;新聞媒體是溝通社會組織與公眾的橋梁,同時也是公共關係客體中最敏感的公眾,所以應選擇恰當的措辭,主動向新聞媒體公開正確的事實真相,幫助媒體做正確的報道;選定新聞發言人集中處理新聞采訪,新聞發言人一般由本組織的高級領導層來擔任,保證消息來源的可信性和權威性;對新聞媒體表示友好,不可提供虛假的站不住腳跟的信息,不可對不可隱瞞的事實提供與事實不符的信息,更不可簡單地說“無可奉告”,應說明實情。

4.對上級機關的對策。及時彙報,不能文過飾非,應當如實地向有關上級領導部門彙報危機事件的真相;應定期向主管部門報告事態發展的階段,並與上級領導部門及時地聯係,以取得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事情處理完畢後,整理成冊,並上繳書麵報告,總結解決危機事件的經驗,作為下次出現類似情況的參考資料。

5.對業務往來單位的對策。盡快如實地傳達危機事件的相關信息;以書麵的形式通報解決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如果事態嚴重的話,應派遣代表前去解釋;及時定期地向各組織傳達事件處理的經過。

6.對組織所在的社區居民的對策。假如發生突發事件給居民帶來經濟損失,組織應出麵道歉,如果影響麵較廣,組織應派遣公共關係人員挨家挨戶地進行道歉;發表道歉性廣告,表現出組織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

後記

領導工作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不僅有其規律性的一麵,而且還有一些不確定的、隨機的一麵。對付這些隨機的和不確定的因素,是電子計算機和管理科學難以解決的。這就需要領導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科學理論,經過周密的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一個高明的領導者,不僅要掌握大量的管理科學知識,而且要善於運用領導藝術。才可能做到令行禁止,使人心服口服。才可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才可能彙聚各路英雄豪傑,實現組織的目標。特別是未來的戰爭,不僅把知識和信息物化為武器,直接用於作戰,而且利用虛擬技術增加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技術手段。大眾媒介的及時傳播,加強了戰爭變幻莫測的心理效應。能否打贏以信息戰為中心的高科技戰爭,不僅取決於武器裝備、科學技術、國防實力,而且取決於領導者的領導指揮藝術。因而對領導藝術的研究不僅為傳統的領導科學拓展了新的空間,而且為領導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根據幹部輪訓班教學的需要,在空軍工程大學電訊工程學院訓練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由吳耀光、邢斌、朱莉欣三位同誌組織了長期從事領導藝術和公共關係課程教學的教師集體編寫了這套枟領導藝術與公共關係枠,以供幹部輪訓班的學員了解領導藝術和公共關係的新知識。

該套教材分為 枟領導藝術導論枠 和 枟公共關係新編枠 上下兩冊。

上冊 枟領導藝術導論枠 由邢斌、高利平、朱莉欣主持編寫並提出寫作提綱。經廣泛征求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在編寫組成員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分工執筆。各章的撰稿人是:

第一章白濤;第二章胡榮;第三章劉蕾;第四章王得忠(西安郵電學院);第五章朱莉欣、高利平;第六章朱莉欣;第七章樊豔芳;第八章蘇誌敏、吳耀光;第九章蘇誌敏;第十章李曉琳。

下冊 枟公共關係新編枠 由吳耀光、王忠江、葛曉霞同誌主持編寫並提出編寫提綱,各章的撰稿人是:

第一章梁鬆、王忠江;第二章梁鬆、邢鵬(西安交通大學);第三、四章王潔;第五章郭吉飛、葛曉霞;第六章郭吉飛;第七章李娣、邢斌;第八章李娣;第九、十章於琛琛。

該套教材(上下兩冊)的初稿分別由邢斌、高利平、王忠江、朱莉欣、葛曉霞五位同誌初審,最後由吳耀光、邢斌兩位同誌統編後定稿。

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曾宣傳先生審閱了全部書稿,並為本書的修改提供了很多寶貴意見,借此謹表謝意。

在編寫該套教材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國內外相關著作中的觀點和材料,再次,謹向這些專著的作者表示真誠的感謝。

作者

2006 年6 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