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張三見李四很窮,年關到了日子難過,就送了他一頭牛,叮囑他來春好好開荒種地,按節氣播種,勤勞鋤草、澆灌,到秋天就可以豐收。李四感激之餘決心奮發一番。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過了些日子,李四堅持不下去了,他決定賣掉耕牛,買幾隻羊,先殺了其中的一隻吃掉,剩下的讓它們生小羊。可羊同樣要靠吃草生存,還沒等小羊生下來,李四已隻剩一隻羊了。他想,不如把羊賣掉買雞,雞生蛋速度快,賣掉雞蛋立即可以賺錢。於是,他又把最後一隻羊賣掉……春天到來之際,張三給他送來種子,卻發現李四家裏隻有幾隻雞,人還是這樣窮。
這個故事頗有哲理性。許多人對生活有理想,希望能碰到好的機遇。可機遇一旦光臨,他卻常常由於自己決策的失誤而失之交臂。而錯過機遇又常常是性格所造成的。有位老板說他的成功秘訣是:“沒錢時,無論多困難,也不要坐吃老本,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是坐吃老本還是堅持住不吃,這成敗的一念之差,也與性格有關。
其實,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很難,有句俗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說的就是改變性格的難度。但性格也並不是絕對不能改變。因為,“性格是在一個人的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作為一名管理者,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不要再重複李四式的錯誤。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許多人,表麵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的等待。當過了若幹時間之後,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
戰爭年代,需要敢打敢拚、雷厲風行的性格;和平年代,需要穩健老成、開拓進取的性格。然而,性格的改變,絕非易事,因此就有一大部分人被曆史淘汰。曾經是百戰百勝的將軍,由於性格問題,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最後出局。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後生卻遙遙而上,成了忠臣、寵臣。一些懷揣奇才的文人墨客,借古喻今,甚至大肆諷刺,最後引來殺身之禍。改變曆史的真正動力,絕非一般人物所及,那需要偉人的膽魄、雄才大誌。所以說:人無法和環境抗爭,隻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並適應環境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