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貞觀政要》——儒家文化治國的成功實踐(1 / 3)

《貞觀政要》:儒家文化治國的成功實踐

釋典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全書10卷40篇,8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

吳兢(670~749年),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曆代的珍視。

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可以說,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麵而詳備的。

吳兢在書中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認為其中做得成功的包括: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采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對於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穩如磐石,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鑒戒》)。有鑒於此,他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後歸於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後,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在《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了記述。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係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貞觀政要》與企業管理

《貞觀政要》是一本實用的帝王教科書,是曆代帝王施政行事的參照係,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很有必要仔細研讀的經典圖書。

君主是封建政權的關鍵,所以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說明為君之道,必須先安撫百姓。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那就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吃,肚子雖然飽了,但人卻死了。因此,想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世上沒有身體正而影子歪曲、上麵政治清明而下麵混亂的道理。對於封建政治來說,安民與修養自身是為君的兩個要素;對現代企業來說,安民與修養自身也是一個合格領導者的必要條件。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也是現代領導者成功的關鍵。

在書中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在這主旨下,《貞觀政要》提出了人員的識別與任用標準。《論擇官》中這樣寫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

要精當地看人識人,對領導自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求對下屬要充分信任。“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貞觀政要·政體》)。倘若君臣相疑,不能坦誠相待,那就是國家的危害及不幸!

其次,要任人之長。“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聰明智慧的人就采納他的謀略,平常的人就使用他的力量,勇敢的人就利用他的威勢,怯懦的人就看重他謹慎的地方,沒有明顯表現出智、愚、勇、怯等現象的人,就善加利用。所以說,優秀的將領手下沒有棄才,明智的君主手下沒有棄士。

再次,人員要精當。“當須更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貞觀政要·擇員》)。認為人員精簡並各當其職,這樣就能實現無為而治了。

在此基礎上,對人員的賞罰也是《貞觀政要》討論的重要主題。認為“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鹹懼”(《貞觀正要·封建》)。所以,“賞不私其親”,賞罰公正。

全麵了解先秦諸子的思想之後,《貞觀政要》的思想並沒有什麼新奇出彩之處。但作為對一個有著成功施政經驗的政治家言論的記載,《貞觀政要》比先秦諸子的思想多了實際可行的步驟,多了真切具體的案例,多了領導者自身的管理心理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