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鑒》:精妙識人術
釋典
《冰鑒》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後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曆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於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作為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具有爭議的曆史人物。
曾國藩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不但精於治國、治軍、治家、治學,而且精於相術。據說他有十三套學問,但流傳下來的隻有兩套,即治家之學《曾國藩家書》和相學經典《冰鑒》。
《冰鑒》集中國曆代相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相術流派中“書房派”的代表作。冰鑒,取其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分“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須眉”、“聲音”及“氣色”七篇,與江湖上流傳的相書不同之處就在於重神而兼形,特別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
據說曾國藩但凡用人要先看其相。《清史稿·曾國藩傳》上說:“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
《冰鑒》一書對後世影響頗大,蔣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於《冰鑒》。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時,也常常觀察其相貌顏色,以決定用否。蔣緯國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該書曾被指定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該書曾在大陸絕跡幾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受到讀者青睞。
《冰鑒》與企業管理
清朝的曾國藩具有異乎尋常的識人術,尤擅長於通過人的相貌、神情及身體語言等個人外在因素來判斷對方的品質、性格、情緒、經曆及其今後的發展方向,並據此給對方安排合適的職位。
有一天,有新來的三位幕僚來拜見曾國藩,見麵寒暄之後退出大帳。有人問曾國藩對此三人的看法。
曾國藩說:“第一人,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謹慎之人,是適於做文書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乃屬機巧狡詐之輩,不可重用。惟有這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鍾,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將的風度,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隻是性格過於剛直,有偏激暴躁的傾向,如不注意,可能會在戰場遭遇不測。”這第三者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羅澤南,後來他果然在一次戰爭中中彈而亡。
古人雲:“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外識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思維方式,《冰鑒》體現的正是這種中國傳統的察人技巧。隻有正確地識人,才能正確地用人。曾國藩鑒別人才,一個核心的思想是從其人的相貌、言語、行動特征來考察其思維和做事的方法,從而判斷它才能的大小,以此確定他適合擔任什麼工作。這才是考察人物、鑒別人才的正道。內在的東西必然會表現在外,企業領導者有必要了解傳統的察人、識人法則。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的骨與神最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性。所以,《冰鑒》開篇就講“神骨”。這裏,“神”是表現在個人身上的一種整體氣質,所以曾國藩又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在曾國藩看來,觀眼可以查神。而神又有清濁之分。據此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忠奸邪正。
“骨”主要是麵部骨骼,曾國藩認為貴人的麵部骨骼有這樣九種情況:“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強起,頂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陽骨線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顴骨若不得而起,項骨平伏起。”
其次,《冰鑒》對人的儀表也非常重視,認為其將顯視一個人的性情、能力、富澤等等。
另外,曾國藩也極重視個人品性的平衡。《剛柔》篇中這樣寫道:“既識神骨,當辨剛柔。剛柔,則五行生克之數,名曰‘先天種子’,不足用補,有餘用泄。”意思是已經鑒識神骨之後,應當進一步辨別剛柔。剛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道家叫做“先天種子”,不足的增補它,有餘的消泄它,使之剛柔平衡,五行和諧。
在《冰鑒》中,曾國藩總結了整套的識人技巧。從麵相到情態到精神,《冰鑒》中都有詳細的識別方法。因其,對現代領導者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
大家眼中的《冰鑒》
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部書。
——南懷瑾台灣著名學者
在中國近代史中,曾國藩是一個頗有影響和爭議的人物。由他一手創建的湘軍是一支有很強戰鬥力的隊伍。曾國藩如何能將一批文雅的書生和務農的鄉民練就成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總結其中的成功之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紮硬營,打死仗”。所謂“紮硬營”,就是營壘堅固,號令嚴明;所謂“打死仗”,就是要有壓倒對方的勇氣和破釜沉舟的拚搏精神。正因為曾國藩用這樣的精神治理軍隊,所以湘軍往往能以少勝多,屢克強敵,讓對手望而生畏。當然他幫助主子鎮壓太平天國我們不讚成。在市場殘酷的競爭中,我們也需要培養這種“紮硬營,打死仗”的企業精神。紮硬營,就是要把企業管理的基本功練好,在企業競爭力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流程都按最佳的標準和要求把工作做到位,在這方麵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打死仗,就是要培養一種拚搏精神。
——李東生TCL總載
《冰鑒》中的管理智慧
1.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冰鑒·神骨》
[譯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隻眼睛裏;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張麵孔上。各種人,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對於文人,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察看人們的精神和骨骼,就相當於去打開兩扇大門。兩扇大門——精神和骨骼,是觀人的第一要決。
2.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木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人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冰鑒·神骨》
[譯文]觀察人的“神”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純與昏濁兩種類型……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眼睛處於靜態時,目光安詳沉穩有光,宛如兩顆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時,眼光敏銳犀利,就如抽出的新芽。雙眼處於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以上兩種神情,屬於澄明清澈的純正神情。兩眼處於靜態時,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時,目光有如流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其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都屬於奸邪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