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侯討董,共計18路諸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199)字 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稱帝,建號仲氏。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饑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於建安四年(199)嘔血而死。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hán fù)(?—191)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軍閥,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禦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麵,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對孔伷事跡的記載太少,隻《英雄記》提到他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東漢末年兗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被殺。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192),字公節, 東漢末年兗州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北)人,河內太守,是東漢末期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後敗逃鄉裏,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方悅被呂布所殺。
第六鎮,陳郡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穀)人。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後升為陳留太守。昭寧元年(189)董卓篡權,他與曹操、袁紹等起兵討伐。次年,戰於汴水,被董卓擊敗。張邈調集全部兵力追隨曹操,袁紹擔任盟主後驕傲、自大,張邈以正義之詞勸言袁紹,紹怒,指使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拒絕,張邈甚為感激。興平元年(194),但張邈還是害怕曹操始終有一日會聽取袁紹先言而殺了自己,聽從其弟張超與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占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範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其弟張超護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張邈向袁術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太尉橋玄族子。靈帝末,為兗州刺史,遷東郡太守。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初平中,為劉岱所殺。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並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英雄記》說,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後,袁紹後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後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昔河間張超嚐薦遺於太尉朱鉨,稱遺“有冠世之懿,幹時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若乃包羅載籍,管綜百氏,登高能賦,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事在超集。太祖稱“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語在文帝《典論》。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後軍校尉鮑信求見袁紹,說董卓有異心,勸袁紹除之,袁紹不同意,鮑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鮑信於是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後以濟北相身份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李傕等人控製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起義,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軍,鮑信深入重地,為敵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