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勢力圖(2 / 3)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為侍禦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5歲。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張超(?-195),表字不詳,據嘉靖版《三國誌通俗演義》字孟高(另有說法認為他字景明,事實上張景明並不是張超,而是張導),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董卓弑帝,圖危社稷,功曹臧洪說超誅除國賊,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超從曹公檄文,起兵討卓。後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值公孫瓚之難,至河間,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達。興平元年,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二年間,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後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係。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後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並他的隊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後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琅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了,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布。曹操又去和呂布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馬騰於漢靈帝末參軍,由於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後由於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後殺死當時想要乘亂起義的少數民族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之後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擔任軍司馬的馬騰見勢投靠韓遂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割據一方。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後馬騰被任命為征西將軍,屯於郿城。不久後,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於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後兩家在鍾繇、韋端及張既等人的調解和勸說下,又重歸於好。

曹袁相爭之際,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急調馬騰助戰,馬騰於是派長子馬超協助鍾繇擊敗郭援、高幹等人。馬騰轉拜前將軍。封為槐裏侯。長居槐裏十數年。馬騰在槐裏十餘年間“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賢進士,衿救民命”,使三輔一帶在戰亂中免受一了段時間的戰爭騷擾,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輔一帶的人民對馬騰相當愛戴。(三輔皆安愛之)。

後來,馬騰“自見年老,引入宿衛”,曹操在發動南征之前,將西部有威脅的馬騰招入京做官。官封衛尉,應該是掌管京城(當時的許昌)的宮門的職務,但是,全家卻被曹操移到了鄴城去。馬騰入朝為官,把部隊交予兒子馬超管理。馬超統眾,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導致馬騰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