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勢力圖(3 / 3)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白馬將軍(馬義從:“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劉基)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基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基日用品,駕車護送。劉基將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廣治省)的時候,公孫瓚備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陽北)祭辭自己的祖先,他舉杯祈禱:“以前為人子當盡孝道,而今為人臣當盡忠心,理應隨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怕不能身還,就此別過列祖列宗。”說完又拜了兩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來,在場人無不落淚歎息。劉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還。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今遼寧遼陽市)附屬國的長吏。公孫瓚之後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隻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並。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最初因為武勇而在並州為武猛從事。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張楊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後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並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作亂時,他帶兵在壺關攻打上黨太守,攻陷了幾個縣,士兵、數達到幾千人。後來袁紹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於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之後單於發動叛亂,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後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給獻帝供應糧草,來到洛陽,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醜所殺。而楊醜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191),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紹(?-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騰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