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雄後事(1 / 1)

“溫酒斬華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描述的是: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後,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醜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袁術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曹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置於地上,其酒尚溫。

華雄(?-190),中國東漢末年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據正史記載,公元190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打敗十八路兵馬的兩員大將,後被關羽斬殺。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華雄這個角色有較多的發揮,描寫華雄為董卓的猛將,自薦抵抗山東地區反對董卓的諸候聯軍於汜水關前,他先後斬殺濟北相鮑信之弟鮑忠、孫堅部將祖茂、以及袁術部將俞涉和韓馥手下潘鳳等人,最後關東聯軍派出關羽與之一對一決鬥而被殺。《斬華雄》也成為京劇中的一出著名的劇目。

“斬華雄”這場戰鬥,無論是對關羽還是對這次戰爭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關羽而言,這是他一生英雄的戰鬥曆史的開端,在這以前他隻不過是一個區區縣令手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的馬弓手;從這以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拾,斬將立功,聲名大振。

就這次戰爭的意義而言,他為這支討董聯軍贏得了第一個勝利,鼓舞了聯軍的士氣,大大打擊了董卓的氣焰,為聯軍進入汜水關、大破虎牢關打開了勝利之門。

戰爭背景 折疊

漢室不興,皇綱失統。董卓專權,濫殺君臣百姓,致使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十七路諸侯響應了曹操的號召,公推袁紹為盟主,以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組成“多國部隊”聯合討伐董卓。兵到了汜水關,首次與敵人交鋒,就遇上了勁敵董卓的部將華雄。華雄這個人勇猛善戰,十分厲害,第一陣交鋒就刀劈了“多國部隊”的部將鮑忠,接著又把“多國部隊”的先鋒孫堅趕得投無路,連頭上的帽子都作了敵人的戰利品;幸好部將祖茂以死相救,才掩護孫堅得以逃脫,不然的話連孫堅的性命也難以保住。

雙方交戰到天明,華雄引兵上關;兵臨城下,形勢十分危急。先鋒孫堅“傷感不已”,盟主袁紹這時也束手無策,隻好召集大家開會,商議退敵之策。眾諸侯也毫無辦法,一個個閉口不語。就在這種窘迫的形勢下,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又來寨前大罵搦戰,袁術驍將俞涉、韓馥上將潘鳳出去迎戰,接連都被華雄斬首。正在眾人大驚失色的時候,關羽毛遂自薦,在一杯酒還沒有涼下來的一刹那功夫,已提了華雄的頭擲於地上,為“多國部隊”解了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