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和袁術(1 / 2)

三國風雲中的人物層出不窮,有英雄,也有豪傑,有國賊,也有草莽,這個時代似乎用單純的好壞二字進行任務的評價太籠統了,因為亂世首先就是個“亂”,世道一亂,心思不同的人就多,各種各樣的心思一多,彼此就注定不能融合,這樣的時代,登上曆史舞台的人物往往性格是複雜的,心態是複雜的,動機也很複雜。

本文來說說一個身份地位不低,但是還想更上一層樓的人物----袁術。袁術的出身算是早期梟雄裏最高的,“四世三公”這個名爵比袁紹硬氣,因為袁紹是庶出,而袁術是嫡出。借著自己良好的出身,袁術爬得很快。

《三國誌》: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以俠氣聞。舉孝廉,除郎中,曆職內外,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

這個“以俠氣聞”的概念似乎不該理解成“有俠義之氣”,應該理解為“敢做事”才比較符合袁術的性格,後麵的各個舉動來看,袁術真是夠“以俠氣聞”的……經過推薦選拔以後,開始了仕途之路,對於四世三公這樣的身份,也許不需要有政績,(有政績的話史書上也不會不寫明的,而且袁術的極端處世方式想做點政績也難……)那時候的漢代已經不想樣子了,各個官員同僚比較重視的是靠山思想,這樣的人,你明明知道搬不倒他,就收起疾賢妒能的嘴臉來,給自己將來謀條後路。至於“除郎中,曆職內外”,幾乎就是仗著威望在官場上“平趟”。這樣的人對於仕途最缺乏的就是對於“險惡性”這個概念的認識,一帆風順的道路,得之過易的收獲,自然使袁術有了種理所當然的思想,認為這一切都是家族所必備的,永恒的,所以他永遠是個膏粱子弟,不懂得群雄逐鹿的時代有多麼殘酷……

董卓進京之後,對這位四世三公依然很重視,任命他做後將軍,董卓這個人對待皇帝怎麼樣,暫且不提,反正在對待朝野大臣的態度上還是有一個可取之處,就是收取名望之士,請也好,要挾也好,反正是重視。因為自己作為外兵進京,首先是要名正言順,拉攏名望之士歸附自己算是相對明智的。而袁術此時也不傻,對於董卓的險惡用心比較冷靜,沒有隨波逐流,反而參加的討伐董卓的義軍。對於義軍來說,袁紹和袁術的名聲一樣是塊響亮的招牌,畢竟在帝國時代,這樣有聲望的人不管實際能力如何,都能夠是一方的行動相對合理化。後來袁術得到了一個本可以使起人生有很大轉折的機會------長沙太守孫堅殺掉南陽太守張谘,袁術鬼使神差地占據了這個“戶口數百萬”的根據地,這個富足之地在手,袁術就有了,在亂世與群雄爭鋒的資本,但是袁術隻是把他當作了繼續做天之驕子美夢的地方,驕奢淫欲的他把一切的不可能當作可能,南陽之地聞袁字喪膽,他用數百萬冷落的民心換來了他驕子之夢的延續。

《三國誌》: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谘,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

目空一切的袁術並不懂得政治,對於這個群雄並舉,早看不得誰人一家獨大的時局一點也不了解,拙劣的政治手段讓他處處受敵,竟然弄得罪了和自己同出一門的袁紹,落了個兄弟皆不相容的惡名,這樣的時代,名聲一旦臭了,怎麼取信與群雄?怎麼能得到民心?怎麼立足與時代。對於袁紹的態度,袁術顯得是那樣的輕蔑。也許在袁術的眼裏,他總是能夠找出別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成為自己嘲笑別人的資本。袁術的脾氣很好琢磨,就是目空一切;同時也是那麼的匪夷所思,就是總是做一些讓別人嫉恨自己的事情而不察!和袁紹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調和的時候,又做起了席卷天下的美夢,和孫堅聯兵突襲劉表,賠上了孫將軍的命之後,無能的袁術黯然退兵,那個時代是很容易睚眥必報的,這個莫須有的舉動得罪了當時完全可以為其後援的劉表,把這個一直積蓄勢力的得力助手推向了袁紹,成了“與虎為鄰”的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