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下)
百科聚焦
作者:史曉雷
東西方的差距何以拉開
為什麼宋元時期如日中天的中國古代科技沒能持續多久便落伍於世界?這不得不回到李約瑟提出的那個著名論題:為什麼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人的實際需要方麵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從另一個方麵講,為什麼近代科學誕生在了歐洲而不是中國?國際國內學者就此難題發表的文章不計其數,也有人認為“李約瑟難題”本身就是偽問題,因為曆史不能假設。不過,我們從李約瑟繪製的“中西科學發展對比圖”(見下頁)上能夠得出一些啟示。
從這張對比圖上可以看出,我國的科學成就以一條相對平緩的直線沿著時間軸在向前推進。反觀西方(主要指歐洲),起點比我國還高,因為古希臘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已經出現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在數學及物理上作出了不朽貢獻,公元前2世紀希帕恰斯等科學家在天文學上也有巨大貢獻。隨著羅馬以武力吞並希臘,西方的科學成就迅速下滑,盡管單就天文學成就而言,在下滑期的托勒密時代達到了古代最高水準。
接下來是通常所言的西方科學跌入低穀的黑暗中世紀,大致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1500年到1600年是西方科學“絕地大反擊”的時期,標誌性的事件是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與維薩留斯《人體的結構》的出版。這是改變了我們整個近代科學的革命性事件,由此拉開了“科學革命”的序幕,到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這場科學交響樂終於達到了高潮。從圖表上看,那時西方已經把我們拋在了後麵。關於西方近代科學革命的突飛猛進,許多科學社會學者給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釋,如14世紀源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還有17世紀英格蘭的清教徒革命等,均可以從中找到相應且合理的解釋。但是中西方探求自然奧秘過程中形成的風格迥異的科學方法,應該是造成整個科學發展進程差異的最關鍵因素,下麵不妨進行一下對比。
西方注重分析,側重還原論,即力求從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純粹單一的個體或元素。無論是古希臘的留基伯與德謨克利特樸素的原
子論,還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道爾頓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原子論,都是在尋求物質構成的始基。古希臘文化中的“水、火、土、氣”四元素亦是如此,還有段時期西方人曾用硫、汞、鹽等去解釋各種物質,最終發展到科學的元素概念。反觀我國,則是注重直覺,側重整體論,即強調從宏觀上籠統地把握事物。比如古代的“元氣說”,僅是籠統地講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但對宇宙的內部結構從不探求,僅僅而且長久地停留在經驗直覺層麵。中國古代這種經驗直覺層麵的認識,往往形成的是孤立的個體科學事件。比如早在東漢,鄭玄在《考工記注》中就注意到了弓受力的彈性形變現象,可是到了明末《天工開物》仍然記載了這一現象,沒有從經驗事實上升到普適理論(胡克定律)。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從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我國對29次哈雷彗星的回歸均有記載,但是並不知道它們是同一顆彗星。可是英國的哈雷運用牛頓的理論,利用三次該彗星的軌道記錄,就發現了哈雷彗星的回歸周期,並且成功預言了1758年前後哈雷彗星的再次回歸。科學理論超出經驗事實的威力由此可見一般。從上述分析,我們大致能夠領會到後來我國科技落後的部分原因吧。
如今,我國已經融入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洪流之中,雖然整體上與世界科技前沿還有不少差距,但也有部分科學成就令人欣慰、振奮。比如2011年,我國中醫研究院屠呦呦教授因其在“青蒿素的發現與應用”方麵的貢獻獲得了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獎;2012年,廣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了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該實驗結果入選《科學》雜誌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2012年8月,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因其在“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糾纏操縱方麵的先驅性卓越貢獻”獲得2012年度國際量子通信獎。
撫古思今,不勝感慨。正如113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喻:一個老朽的中國已經遠去,一個嶄新的少年中國正在走來。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