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事在人為(2 / 2)

鄭如寶回答:“去鹽完成後,可立刻開始翻耕,因為有耕牛可用,一頭牛一天可翻耕一畝半,我算過時間,等到我們這邊要開始翻耕時,興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結束,正好可以從他們那邊借耕牛過來使用。”

李忠文接過話來:“那這樣的話,那些人畜糞肥,也需提前備好,跟著翻耕的進度播撒。”

鄭如福點頭道:“大人說得對,我計算了一下,若要完成這1000畝鹽堿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夠的話,去鹽工作約需八九天左右。再有一周多的時間,人與牛一齊翻耕撒肥完畢,這樣一來,最多半個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麼,問李嘯道:“大人,這一千畝桑田,是選擇我雄唐所哪個位置呢?”

李嘯想了想道:“為了便於去鹽與灌溉,就在繡針河的支流荻水處開辟吧,這裏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間靠北位置,將來不論是運絲至港口,還是再作擴展,皆是方便。”

鄭如寶連聲道:“大人這個安排好,將來這塊地區裏,不能用來種植的空閑地塊,正好開設養蠶作坊與繅絲工坊,這樣從產出桑葉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緊。”

李嘯笑了笑,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其實李嘯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想法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他將來若有條件,不光要賣生絲,更要賣絲綢。如果把生絲紡紗織染加工成絲綢,獲利會進一步暴漲。

李嘯前世看過明朝絲綢加工的一些資料,一般來說,生絲在紡織前要經過沸煮、漂白、染色和複繅幾道工序的處理。在這一處理過程中,會有一些生絲消耗損失。據統計,在鬆江府這樣的紡織技術成熟的地方,大約一斤半生絲可以製作一斤綢緞。

至於綢緞價格,視種類質量不同,每匹大約在10~20兩白銀之間,少數品質極佳者,更可以達到30~40兩白銀。若是把綢緞重量以每匹長5丈重24兩,價格也以每 匹15兩的中間值估計,那麼每一擔半生絲可以織染出一擔綢緞,約為80匹,價格可高達1200兩白銀。而這隻是國內市場價格,出口價需要再翻上兩三倍,可達3000兩以上!

這樣算來,就算加上織成綢緞而產生消耗,那麼同等重量的綢緞比生絲的出口價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輕易地算出,1000畝桑園若能產出100擔生絲,那麼,便可產出66擔絲綢,約5280匹,出口價格更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整整198000兩!

更重要的是,種桑養蠶織緞是可持續產業,是可再生資源。黃金白銀會挖完,但是生絲綢緞卻是可以年複一年地持續生產。

事在人為啊!這看似無用的鹽堿地,若真能成為種植桑樹的土地,豈不為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李嘯心想,現在是農曆二月中旬,那麼按鄭如寶的安排,頂多到下月中旬,便可開始種植桑樹了。

想到這裏李嘯轉頭對李忠文說道:“那麼,為加快改良進度,把現在馬耆山全部空閑人力都調過來吧。如果人手還不夠,可將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調勞力,告訴他們,隻要來幹活,吃飯管飽。”

李忠文應聲說道:“學生謹遵大人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