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西藏
聲屏世界
作者:胡海珍 徐琪琳
【摘要】《西藏一年》是導演書雲2006年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作,帶領攝製組在西藏第三大城鎮江孜,與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處一年,拍攝製作成的五集紀錄片。該片播出後,引起了很大轟動,獲得了多方的認可。本文試從“三貼近”的角度對其成功之處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西藏一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西藏一年》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地平線文化傳播公司聯合製作的五集電視紀錄片,2008年,它在英國BBC電視四台播出後引起轟動,之後又在四十多個國家的電視台相繼播出。一年後,中央電視台播出了這部紀錄片,同樣引起關注。這部紀錄片為何能夠跨越意識形態,被持有不同政見的國家認可。分析其中的緣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堅持了“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英文版的《西藏一年》在BBC播出後,英國的多家媒體給予好評,其中《衛報》這樣評價道:“以罕見的深度、驚心動魄的力量、公正記錄當今最有爭議、最偏遠地方人們的真實生活。”而在對導演的采訪中,導演書雲對為何能得到多方麵的認可的回答是“我們沒有要任何政府的一分錢;對於西藏這樣一個敏感的題材,我所能做的,就是客觀,再客觀。”
貼近實際
貼近實際就是堅持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國處於現代化、市場化、民主化、全球化的轉型中。“轉型的過程包含了發展,但轉型不僅僅是發展。”西藏同全國一樣,也處於一個轉型期中,同過去相比,西藏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與問題也同樣存在。
《西藏一年》以其樸素的鏡頭為我們真實地展現了一個處於轉型期的西藏。在《西藏一年》中我們看到了西藏人民在由傳統農業為主的社會向現代化工業、城市化轉型的過程中,他們的成功和幸福的喜悅,也有著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不相適應的痛苦、困惑。例如,其中的一個主角建築飯店的老板建藏,他本是江孜人民醫院的醫生,是縣裏第一個辭去公職的人,然後開了診所,但2000年,即青藏鐵路開工之時,他瞄準了旅遊的前景,用開診所所掙的錢蓋起了江孜第一家家庭旅館,並取得了成功,成為了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而其中的另外一個主角拉巴,一個三輪車夫,平時以拉車掙錢,閑的時候與兩個哥哥幫人卸貨,但是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連卸貨的活也不多了。他們後來想到那曲去打工,為牧民蓋房子,但與包工頭發生了矛盾,不僅沒掙到錢,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
西藏有著古老的傳統宗教文化,因為現代文明的進入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西藏人民既有著自己虔誠的宗教信仰,也開始接受現代化的成果。懷孕七個月的德吉,對現代醫術和法師有著相同的信任,感覺不適了,即去醫院就醫,也要去次旦法師那進行驅魔。第一集中我們看到了為迎接十一世班禪來白居寺視察,寺院從開會交待工作程序、打掃寺廟、歡迎儀式彩排到班禪來到白居寺、為萬民摸頂賜福等一係列情節,這些具有著非常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現代的成分,如工作人員的工作證、次成用的數碼相機等,以及後來白居寺安裝的監控係統。
貼近生活
貼近生活,即是要深入到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使其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神秘”是西藏的標簽,多數人對西藏的認識不是停留在“香格裏拉”的幻想中,就是蠻荒之地的恐懼中。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線》主要講述了20世紀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闖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經曆了不可思議事件的故事。這在當時的西方產生了轟動,以至於西方人將這部作品,當成了對真實西藏的解讀,造成了多數西方人對西藏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另外一方麵,國內對於西藏的宣傳政治角度比較多,如紀錄片《紀錄專輯:西藏跨越60年》,講述了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經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改革開放4個曆史階段,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創造了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這種宏觀的視野,易讓人產生反感。
《西藏一年》並沒有獵奇的心態,也無誇張或是渲染,而是客觀的記錄了一些普通藏民一年四季中真實的故事。夏末,白居寺忙著迎接十一世班禪的視察,建築飯店的老板必須想辦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秋季主要是秋收,連僧人都放假回家幫助秋收,而在秋季又經常有冰雹的出現,縣裏買來的高射炮把次旦的一項重要收入化為烏有,即做法事驅趕冰雹……漫長的冬季裏,沒有了農活和遊客,人們開始了朝聖之路,建藏為了到尼泊爾找新的廚師也為了去朝聖,開始了自己的尼泊爾之行……春天到了,德吉順利的在醫院生下孩子,生機勃勃的春天孕育著生命的希望、生活的希望……讓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後西藏農民真實而生動的生活,他們的婚姻製度,一妻多夫的存在、父母包辦婚姻的存在等;他們的信仰,朝拜、加持、驅魔等;他們的喪葬習俗,天葬、薩嘎達瓦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