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微信收費”事件的輿論形成(1 / 2)

淺析“微信收費”事件的輿論形成

傳媒e時代

作者:伍婷 楊莉菊

【摘要】2013年初,微信是否收費的問題引發了社會討論。本文從微信的傳播特征探析“微信收費”事件輿論的形成,並分析事件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行為對輿論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微信收費輿論

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隻收取流量費),2年內用戶數量達3億。短期內用戶的劇增使微信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用戶的劇增和關注度的提升衍生了新的利益市場。失衡的市場利益分配,使微信所屬的騰訊公司和淪為微信渠道提供商的運營商之間在對微信收費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最後,本屬於二者之間的商業問題演變成了一場涉及微信用戶群及社會群體的公眾性問題。筆者從微信的傳播特征及利益群體間的博弈行為探析“微信收費”事件輿論的形成,及二者對輿論的影響和作用。

一、“微信收費”事件回顧

1、收費事件萌芽:運營商短信等業務量下降

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透露,從2012年的全年數據來看,電信運營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電話業務量甚至也下降了5%。運營商欲對微信收費。

2、收費事件升溫:媒體討論收費事件,形成輿論場

2013年3月14日,騰訊發表辟謠聲明,隨後@人民網、@財經網、@央視新聞網、@沈陽晚報、@京華時報等媒體微博關注了此事,微信收費問題逐漸引起微博網友關注。部分意見領袖也開始關注微信收費問題。如徐昕(粉絲55萬),DoNews官方微博(粉絲35萬)。

3、新的刺激信息出現:工信部激化輿論

2013年3月31日,工信部介入,首提微信收費,但幅度不大。此事激化微信收費對象不明的爭議,引來大眾對此事件大量口誅筆伐。

4、收費事件平息:“溫馨提醒”正麵辟謠

2013年4月11日,微信團隊發“溫馨提醒”正麵辟謠,騰訊公司將不對微信用戶收費,微信收費事件基本落幕。

二、微信的傳播特征

微信從開發應用僅2年3億用戶數量的突破,其發展之迅速無疑有著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微信收費”事件輿論的形成跟微信自身的特征有著內在的關聯。

1、傳播主體:開辟“藍海”,做強“強關係”

丹麥哥本哈根IT大學教授Richard Ling認為微博、SNS等社交化網絡媒體實際上是人類強關係和弱關係的共同體現。在使用微博時人們在逐漸加強已有的關係,這是一種強關係,而同時人們也通過微博去認識不認識的人,取得一種強關係之外的弱關係。

微信,開辟微博弱關係之外的新“藍海”,傾向於強關係的組建。從微信功能:視頻聊天、實時語音、語音記事本、圖片、文字、查看QQ好友、QQ離線助手、QQ郵箱提醒、附近的人(查找100~1000米以內的微友)、搖一搖、漂流瓶等等不難發現,微信傾向於強關係的組建。強,主要體現在對QQ好友、手機通訊錄的依附和滲透中,與熟知的人進行更為及時和多功能的互動,為微信用戶群的病毒式擴散提供條件,隨之便出現了新的利益市場——微信用戶群。

2、傳播渠道:OTT業務將微信的資費降到更低

OTT,即“過頂傳球”之意,指通過網絡繞過運營商提供與運營商差不多的服務,強調服務與物理網絡的無關性。微信為一項OTT業務。從運營商提供的數據來看,微信通過互聯網的後台運行每小時隻要2.4K流量,每月僅需3M。

除去一定的流量費,微信用戶之間的互動不需要收取費用。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微信語音流量0.9~1.2K/秒,文字流量1M可發約1000條文字消息,圖片流量根據原圖質量壓縮至50~200K/張,視頻流量根據原視頻質量壓縮20~30K/秒,上傳通訊錄2K/100人。

以重慶電信手機用戶的文字短信為例,一般的短信為每條0.1元,按照越高越優惠原則,重慶電信最高短信包月為20元400條,1000條文字短息最少需要50元,加上70字的數字限製,1000條文字短息最多可發送70000字的信息。按重慶電信最低的流量包月來算,5元30M,1M則需要約0.16667元,且無字數限製。1000條文字信息,短信發送最低需50元,而微信隻需0.16667元。此業務繞過運營商將傳輸費用降到最低。這樣的資費對比,導致運營商短信、彩信、視頻等業務的大量流失,“微信收費”輿論的導火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