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影視製作投融資的演化分析
經營方略
作者:陳莉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影視製作在投融資領域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多元化。本文旨在梳理我國影視製作投融資的發展脈絡,對其演化路徑進行詳細分析,力圖從當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出發,預測未來我國影視製作投融資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影視製作投融資演化
一、我國影視製作投融資曆史回顧
1、第一階段:1905年至改革開放之前
1905年,豐泰公司拍攝的《定軍山》,標誌著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誕生。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電影製作主要由國民黨、親日偽政府以及共產黨三方進行投資。新中國成立後至70年代末期,在政府的調控下,私營資本得到了支持和鼓勵,但仍以國有製片為主導,在國營體製下,實行統購統銷。製片脫離市場,缺乏係統的評估手段和直接的社會反饋,影片難以適銷對路。1984年,中央發布全麵開展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確定電影業的企業性質,可通過銀行貸款籌資,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擴大了企業自主權,製片業向開放型、生產經營型經濟策略轉化。國營製片廠在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種種弊病越發明顯,難以適應變化的形勢。
2、第二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04年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尤其是1993年,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製轉型大背景之下,我國電影的市場化也逐漸被提上日程,開始進行市場化探索,實行行政指令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雙軌製運行模式。1996年,影視製作經曆了更大程度的革新,開始允許社會資本參與。隨著市場的開放,競爭也更加激烈,在1997年投放市場的100多部國產影片中,僅有15%盈利。電視劇的製作數量呈猛增態勢,但題材雷同、粗製濫造,缺乏市場競爭力。
中共十五大以後,影視業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企業間重組、聯合,建立競爭機製,加快股份製改造。2000年,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開始暴露出既定政策法規的陋弊。從國內主要電影製片廠的投融資狀況來看,上海電影製片廠2001年拍攝影片的總投資額共計3258萬元,而自有資金就高達2187萬元,占總投資額的67.1%以上,北京紫禁城公司的自有資金也在50%以上。自有資金所占比例最小的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僅有14.8%,但其總投資額基數較小,隻有1350萬元。總體看來,2001年各大電影製片廠影視製作的投融資情況都相對緊張。
從2002年起,電影產業開始了從製片、發行到放映的改革,直到2003年得到全麵延續和提升,成為中國電影改革和產業轉型極為關鍵的一年。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管辦合一的現象,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重視。為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為電影產業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2003年廣電總局第20號令《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意在拓寬電影投融資渠道,調整完善電影投融資政策,搞活電影流通領域,電影產業內部的商業運作和市場影響有了顯著擴大。隨著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日漸顯露出來,與電影消費日益旺盛形成對照的是電影製作的相對空白。電影需求總量的提高拉動產業資金的投入,產業資金的投入又反過來激活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良性互動。
3、第三個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電影行業的管理觀念以及政策觀念都有了實質性的轉變,政策法規都獲得了最大限度的開放。4月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幹決定》,極大地鼓勵和支持了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市場,正式標誌著國營企事業占據單一化的投融資局麵正在逐步瓦解,政府對資金的管理也從單一製向多元製邁進,係統內資金、國有資金、社會資本和外資通通被納入到電影製作投融資的範圍之內,並開始股權化的嚐試。到2005年年底,全年電影製作業投融資總額高達50億元,比2004年上漲了25%。2009年10月14日,華誼兄弟以每股28.58元的價格在A股創業板發行,共募得資金12億元,其中6.2億元用於影視劇的拍攝製作。中影集團也在同年進行國有電影集團轉企改革,形成與民營影視公司、中外合資影視公司等多種所有製百花齊放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