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季鸞的報人品格及其意義(1 / 3)

張季鸞的報人品格及其意義

媒介縱橫

作者:張默

【摘要】張季鸞一生對辦報情有獨鍾,甘願做一名窮記者,以文章報國,哪怕放棄加官進爵的機會也在所不辭。在那個大動蕩的時代,作為一名報人,張季鸞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值得稱道,其報人品格可圈可點,堪為一代報人典範。

【關鍵詞】張季鸞報人品格意義

一、張季鸞生平

張熾章,字季鸞,1888年3月20日生於山東鄒平。張季鸞從小便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寫的一手好文章。1902年秋,15歲的張季鸞在陳兆璜的資助下,拜“關學”大儒劉古愚為師,在煙霞草堂就學。這位劉古愚老先生對張季鸞的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張季鸞紮實的國學基礎就是在劉古愚那習得,其崇尚正義,為人正直的性格、務實的作風和激進的民主思想也是在那養成,為萬世開太平成為了張季鸞畢生的理想。

在有幸得到陝西學台沈衛的賞識後,1905年,陝西高等學堂派遣35名官費生留學日本,張季鸞以優異的成績入選,取得了赴日留學的資格,此時的張季鸞是留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留學日本成為了張季鸞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張季鸞到日本後,深感中國的落後與閉塞,對日本的明治維新產生了巨大興趣,他潛心研究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理論,特別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感到欽佩與羨慕,思想觀念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在同鄉人康心浮的介紹下,認識了孫中山,被其非凡的魄力和傳奇的人生經曆所吸引,加上受到三民主義的影響,從孫中山這裏找到了救國的良方,看到了希望,故而決心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大半個中國,南方諸省紛紛相繼獨立,脫離清廷。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張季鸞任總統府秘書,執筆起草了總統就職宣言。此文一出,蜚聲海內外。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張季鸞隨即離開南京臨時政府。之後,1913年初,張季鸞等北上創辦北京《民立報》,張季鸞開始獨立從事新聞事業,大獲成功,被譽為北京新聞界的“民初三傑”之一。

1926年9月1日,《大公報》複刊,是為新記《大公報》,張季鸞開始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共事,三人被稱為《大公報》的“三駕馬車”。張季鸞則任《大公報》的總編輯兼副總經理,負責《大公報》的言論。至此,張季鸞的後半生便與《大公報》緊密相聯,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1年9月6日,一代報人張季鸞在重慶病逝,終年53歲。張季鸞去世後,重慶各界舉行了盛大的追悼儀式,社會名流紛紛吊唁,國共兩黨亦評價甚高。張季鸞的一生功在社會國家,堪稱一代國士。

二、張季鸞的報人品格

張季鸞一生對辦報情有獨鍾,甘願做一名窮記者,以文章報國,哪怕放棄加官進爵的機會也在所不辭。在那個大動蕩的時代,作為一名報人,張季鸞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值得稱道,其報人品格可圈可點,堪為一代報人典範。

1、張季鸞政治上愛國愛民,始終追求進步。生逢亂世,軍閥混戰,政治動蕩,國家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報人動輒得咎,死於非命。張季鸞鶴立雞群,憂國憂民,敢於針砭時弊,抨擊權貴。

懷有報恩之心。早年,張季鸞師從劉古愚,他是一位頗具傲骨、剛正不阿的愛國誌士,張季鸞的報恩之心便從這裏開始萌發。何謂報恩,在張季鸞看來,是為報親恩、報師恩、報國恩,是為報恩主義,這種報恩不是狹隘的,而是報一切恩,特別是國家民族之恩惠。